朱軾:用粉敷,女人經常用朱,就是在臉頰上塗上壹定程度的紅色化妝品,使臉色紅潤。這種妝容被稱為胭脂。《中國古今筆記》雲:“顏脂自口蓋,紅藍花汁而成。生於燕國,名曰閻誌。”據史料記載,“美妝是先在臉上塗上粉,再用小燕子塗在手掌上,再塗在臉頰上。厚的是酒暈妝,淺的是桃花妝,薄的是朱蓋,是妝”。可見胭脂對於女性面部化妝的重要性。
眉妝:中國的傳統妝容並不強調眼妝,但卻極其重要。早在周朝的《楚辭》中就有“白而白,黑而白,石芳澤才”的描述,可見以黑花插眉的習俗由來已久。《詩經》裏有螓首,有蛾眉。漢魏時有“眉闊於市,半額畫四方”之說。唐代的眉妝是集長、寬、厚為壹體的作品,到了宋明時期,細長美麗的長蛾眉重新浮出水面。
中國古代女性有著悠久的唇動歷史。先秦文人宋玉寫的《神女賦》中有壹句“眉目連雲,唇如丹藥”。劉茜的《名珠寶釋》壹書中記載了用於唇點的唇脂:“唇脂,丹而成,似紅唇。”嘴唇的風格千變萬化,不拘壹格。總的來說,以嬌小而豐富的色彩為美,俗稱“小櫻桃嘴”。
臉型裝飾:臉型裝飾是女性常見的妝容方式,分為額黃、花形、臉型、斜紅四種。“額黃”因黃色素染於前額而得名,又稱“鵝黃”、“黃膏”、“鴉黃”。唐代於世南《趙英朝華斯女》載:“學畫烏鴉之黃已畢壹半,肩太笨。”五代牛歡寫的《女冠子》壹詞:“鵝黃侵發,臂章穿紅紗。”北朝花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歸來後,不忘“窗要飾雲,鏡要漆黃”。這些詩提到的是額頭黃妝。
斜紅:月牙形,顏色鮮紅,分布於兩頰兩側及太陽穴與眉毛之間,形象奇特,構思奇特。有的被刻意描繪成破碎的,像兩道刀痕,有的是卷曲的。
花苞:指壹種額飾,又稱“額花”、“花籽”。花蕾的圖案復雜多變,有的形似牛角,有的形似扇面,有的形似桃子。其中以梅花最為常見,是南朝壽陽公主傳承下來的梅花妝。五代牛喬《紅玫瑰》詩:“若作壽陽公主額,六宮爭學梅妝。”《九泉子》壹詞寫道:“眉如春山,鳳毛低翠,梅妝落。”唱的就是這梅花形的花苞。
面卷:又稱化妝卷。壞是指臉頰上的酒窩,所以臉壞壹般是指女性塗在兩邊酒窩上的壹種妝容。古時候,面的名字叫“得”(也叫“勺”)。指的是女人臉上點的紅點。面塑的形狀不限於點,而是各種圖案和紋理。有的形狀像硬幣,叫錢分;有的形如杏桃,稱為“杏”;還有各種花形,叫“花鈸”。
饃饃:古人認為“身皮之損,患之父母不敢損,孝始矣。”“山以草木為本,人以發為本”,頭發被視為生命的象征。而擁有壹頭濃密的頭發,做出各種精致的發型,佩戴各種華麗的首飾,成為女性傳統妝容的不變追求,誕生了上百種發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