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古代是如何進行人才招聘的?

古代是如何進行人才招聘的?

01 從制度上來說最主要是通過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科舉制選拔人才,輔之以築招賢臺,出招賢榜,大臣舉薦,實地察訪,隱處求才等方法。

察舉制:春秋以前,官吏主要通過?世卿世祿?制度產生。戰國時,?世卿世祿?制逐漸廢除,官吏的選舉就發生了根本變化。秦在統壹之前,?仕進之途,唯辟田與勝敵而已?,而勝敵是其主要途經,秦統壹之前的官吏,也就多出於軍功。到了漢代,朝廷為了適應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封建國家統治的需要,在秦的基礎上,建立和發展了壹整套選舉統治人才的選官制度。這套制度包括:察舉、皇帝征召、公府與州郡辟除、大臣舉薦、考試、任子等多種方式,不限於壹途,而且還可以交互使用。

察舉制也就是選舉,是壹種由下向上推選人才為官的制度。漢代察舉的標準,大致不出四條,史稱?四科取士?,大約起於西漢,下迄東漢末改。不過,有時單舉其中的壹二科或全舉四科,均有詔令臨時規定。漢代選官以?鄉舉裏選?為依據,體現的是尊重鄉裏輿論對士人德才評判的權威性。但是,輿論評價壹旦與仕途沈浮相聯系,就容易被某些有權勢、有影響的人物或社會集團所控制、利用。曹操審時度勢,提出了?惟才是舉?的用人原則,這既是對處於亂世求賢的需要,也是對漢代?選舉失實?的刻意糾正。

九品中正制:在漢末軍閥混戰的沖擊之下,鄉裏組織遭到破壞,?鄉舉裏選?的傳統做法難以為繼。在此情況下,三國時的曹魏禦史大夫陳群制定和推行了?九品中正制?。在朝官中推選有聲望的人擔任各州、郡的?中正官?,負責察訪本地士人,按其才德聲望評定九個等級(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然後根據士人的品級,向吏部舉薦。吏部依據中正的報告,按品級授官。起初,這壹制度是致力於解決朝廷選官和鄉裏清議的統壹問題,是對漢代選官傳統的延續,也是對曹操用人政策的繼承。但到魏晉之交,因大小中正官均被各個州郡的?著姓士族?所壟斷,他們在評定品級時,偏袒士族人物,九品的劃分,已經背離了?不計門第?的原則。此後的三百年間,出現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門閥士族壟斷政權的局面,而九品中正制壹直是保護士族世襲政治特權的官僚選拔制度。

科舉制:南北朝時期的士族制度,只是按照門第高低分配權力,不能滿足數量眾多的出身低微的地主的要求,而門第高的士族腐敗,因而加劇了當時的政治腐敗和地方割據分裂的傾向,說明士族制度已經腐朽。同時封建經濟有所發展,尤其是均田制實行後,中小地主勢力增長,非常渴望進入統治階層。隋唐時期實現了國家的統壹,為革新政治、鞏固統治、加強中央集權,在選官上實行了科舉制。

唐代科舉有常舉和制舉兩類。常舉每年舉行,於進士科外,復置秀才、明經、明法、明字、明算等多種;制舉由皇帝臨時立定名目,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文辭清麗科、博學通藝科、武足安邊科、軍謀越眾科、才高未達沈跡下僚科等百十余種。

科舉制度為以後歷代王朝所沿用,但到了明清時期,專重?四書?五經?,以八股文取士,禁錮了士人的思想,極大地束縛了知識分子的創造性,也在壹定程度上阻礙了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是中國近代落後於西方的文化因素。

  • 上一篇:口罩有什麽牌子的嗎?
  • 下一篇:古建門樓有幾種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