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天地的儀式叫“山”,祭祀蒼天的儀式叫“風”,祭祀土地的儀式叫“禪”。壹般是皇帝親自在東嶽泰山舉行儀式。秦始皇、漢武帝和唐高宗都舉行過這種儀式,後人在北京建立了天壇和地壇來祭祀天地,而不是進行冥想活動。
祭祀國家也是很重要的儀式。在王子中,最重要的是眾神和大地之神。諸神稱為神、天帝、帝、土地神,成語“天地”就是指天地之神。掌管五谷的神叫“粟”。祭祀國家就是祭拜大地之神和谷神,“國”就是國家的代名詞。在毛遂的自薦中,楚王說:“如果妳的話是真誠的,我願意跟隨妳的國家。”其中“國”指楚國。孟子曰:“民為重,國為次,君為光。”其中“國”也指國家。祭祀國家(京都是國家的祭壇)的目的是為世界“謀幸福”。在中國古代,獻給國家的節日叫做“社日”。上帝把太陽分為春會和秋會。社交日壹般在春分和秋分前後。
在古代,中國是多神的。有太陽神、雲神、水神、河神、山神。山神廟、河神廟等。都是奉獻犧牲的。臘月二十三是祭祀竈神(俗稱竈神)的節日。“祖子”是古代舉行宴會、飲酒送別路神的儀式。“湯”是親戚朋友在郊外的岔路口搭起攤位,給行人餵酒餵飯,祝他們壹路平安。這種情況反映在柳永的《林玉陵》中。最著名的送別詩是王維的《送元二十岸Xi》:“渭城多雨多塵,客舍青柳色。勸妳多喝點酒,西出陽關沒道理。”祭祀路神稱為“祖”,又稱“祖道”、“祖行”。是親朋好友為行人祭祀路神,祈求路神保佑行人平安。也可以自己祈禱。壹般在郊區道路上設帳,準備酒食。朝拜者行禮後,獻上酒禱,然後將酒灑在地上。《荊軻刺秦王》中的“祖先”是指他經過了祭祀路神的儀式。“送別”和“祭祖”都是在道上舉行的儀式,後來合二為壹。
祭祀時把酒灑在地上叫“朱”,如念奴嬌《赤壁懷古》:“壹尊歸江月。”
古人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肉,在祭祀或送禮之前表示真誠的敬意,簡稱“齋戒”或“齋戒”。比如《廉頗列傳》、《藺相如列傳》中的“所以趙王罷兵五日”、“秦王雖罷兵”。現代意義上的“肉”主要指魚和肉類食品,通常與“腥”字連用。在古代,不是這樣的。禁食期間不吃肉的人不吃素食或不吃肉。相反,我們必須以不同的方式吃肉。因為這裏的“肉”指的是蔥、蒜、韭菜、姜等有刺激性氣味的蔬菜,不吃的目的是為了防止在祭祀或接待客人時口腔散發出難聞的氣味,導致對神靈、祖先或客人的不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