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漆器工藝有描金、螺鈿、點螺、金銀平脫、雕漆、斑漆、戧金等,這些都是我國獨創。
描金是在漆器表面,用金色描繪花紋的裝飾方法。描金在黑漆地上為最常見,其次是朱色地或紫色地。也有把描金稱作“描金銀漆裝飾法”的。
螺鈿也稱“螺填”、“螺甸”,是貝殼薄片制成人物、鳥獸、花草等形象嵌在雕鏤或髹漆器物上的裝飾技法。此種工藝方法起源甚早,周代已流行。
點螺漆器是我國傳統工藝品。明代是點螺漆器的盛期,工藝水平已達到相當精湛的程度。用貝殼、夜光螺等為原料,精制成薄如蟬翼的螺片,再將薄螺片“點”在漆坯上,故名“點螺”。
金銀平脫是將金銀薄片刻制成各種人物、鳥獸、花卉等紋樣,用膠粘貼在打磨光滑的漆胎上,待幹燥後,全面髹漆二三層再經研磨顯出金銀花紋,使花紋與漆底達到同樣平度,再加推光則成為精美的平脫漆器。
這種裝飾法,精細費工,材料高貴,但金銀寶光與漆色的光澤相互輝映極為華麗,是十分貴重的漆器。
雕漆是在堆起的平面漆胎剔刻花紋的技法。我國雕漆始於唐代,歷史上以元代嘉興西塘的最為著名。
這壹工藝常以木灰、金屬為胎,用漆堆上,少則八九十層,多達壹兩百層,是待半幹時描上畫稿,施加雕刻的壹種髹飾技法。壹般以錦紋為地,花紋隱起,精麗華美而富有莊重感。
斑漆是兩晉南北朝時期漆飾的壹種技法,古時用它作為車乘的裝飾。此法因系用兩種以上色漆,互相交錯,呈現各種花紋,猶如動植物上面的斑紋而得名。另外,用單色漆顯出深淺不同斑紋,也有叫“斑漆”的。
平漆以漆漆物,並沒有其他手續,稱為“平漆”,最先漆物,只這壹種方法,平易簡潔,制作精良的,也非常可愛。
戧金是器物上既塗以漆等幹涸後,再以針刻刺圖樣,稱為戧金。撒銀屑的,稱為“戧銀”。明代時期戧金極有成功,故名器很多。
堆紅又叫“罩紅”,就是把漆器的面堆成種種花紋,覆以朱漆。
我國的漆器技術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傳到國外,如朝鮮、日本、蒙古、緬甸、印度、柬埔寨等國家,構成了亞洲各國的壹門獨特手工藝。
在海洋新航線被發現後,我國漆器傳到歐洲,曾引起歐洲社會上的轟動,受到那裏人民的熱烈歡迎。十七八世紀以後,歐洲各國仿制我國的漆器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