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古代老師收學生的儀式是什麽

古代老師收學生的儀式是什麽

拜師禮,傳統的拜師禮儀,壹般由徒弟師傅二人完成。也有壹些由新入門弟子與已入門弟子,師母等人壹起參加。傳統的師徒關系僅次於父子關系,即俗諺所謂“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師父”、“投師如投胎”。

有的行業,壹入師門,全由師父管教,父母無權幹預,甚至不能見面。建立如此重大的關系,自然需要隆重的風俗禮儀加以確認和保護。

拜師禮序

第壹,拜祖師、拜行業保護神。表示對本行業敬重,表示從業的虔誠,同時也是祈求祖師爺“保佑”,使自己學業有成。

第二,行拜師禮。壹般是師父、師母坐上座,學徒行三叩首之禮,然後跪獻紅包和投師帖子。

第三,師父訓話,宣布門規及賜名等。訓話壹般是教育徒弟尊祖守規,勉勵徒弟做人要清白,學藝要刻苦等。

擴展資料

拜師按《禮記·內則》規定,兒童十歲時出門拜師求學,不論是進私塾,還是在學府,都要行拜師禮。先秦時期,初次拜見老師是以“束脩”(即十條幹肉)作為禮物,並舉行相應的拜見禮節,以表達敬意。

後來,兒童求學的年齡大多提前到七八歲,拜師的見面禮已不再限於幹肉,但人們仍然把送給老師的酬勞稱為“束脩”。拜師的儀式也壹直延續下來,只不過根據兒童家庭的地位及經濟狀況不同,拜師儀式之繁簡有所差異而已。

古代的官宦家庭雖然在家教階段即給兒童傳授了壹些文化知識,但是真正意義的學業還是從正式拜師開始的。第壹位老師對兒童承擔著啟蒙的責任,習慣上稱之為蒙師。拜見蒙師的儀式又稱發蒙禮,歷來受到重視,壹般都較為隆重。

在江浙壹帶,拜師發蒙禮必選擇吉日舉行。是日要在中堂上擺列發蒙學童外婆家送的發菜、湯圓、豬肝、小鯉魚等十味,分盛十碗,叫“十魁”,請蒙師的老學生前來與蒙童***食。食畢,拜師學童即於紅氈毯上向蒙師行跪拜禮。

然後,蒙師手把手地教蒙童執筆描寫已印好的“上、大、人”三字,寫畢,蒙師在這三個字上加圈表示肯定,蒙童再行跪拜禮示謝,並且呈上錢物等拜師的禮物,以表恭敬。之後設宴款待蒙師,宴畢再按照禮節送蒙師出堂。

蒙師離開後,蒙童還要在家長的帶領下,拜見長輩親友,接受長輩饋贈的“發蒙錢”,外婆家所送的狀元片、福壽糕等要分發給同學,紙做的魁星和狀元則由蒙童收留。至此,整個拜師發蒙禮才算結束。

古代的拜師禮適用於所有師生關系,不僅普通學生,就是皇太子也不例外。按照拜師禮儀規定,皇太子初入學,拜見老師的程序及要求,與州、縣學的拜師禮是壹樣的。拜師的禮俗反映了對授業解惑的老師的尊敬,尊敬師長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之壹。

人學之後則強調敬師,在行為規範上要求:遇見老師,必作揖行禮;老師提問,必起立回答;向老師提問,要舉手;老師坐著時,學生應該侍立壹旁;老師站著,學生就不可以坐著; 老師在場,學生不可高談闊論,等等。

古代許多家教、家訓、家誡中也都強調要尊敬老師,視師如父,所謂“壹日為師,終身為父”,過去甚至還有“不敬先生,天誅地滅”的拜師俗語。

當然,我們也應看到,古代強調師道尊嚴有些方面走向了極端。如古人強調繼承師法,不許學生標新立異。如果學生在學問的探索上提出與老師不同的見解,甚至另立門戶,則被認為是大逆不道。這在很大程度上束縛著人們的創新精神,成為時代進步的阻礙,這是應引以為戒的。

百度百科-拜師禮

  • 上一篇:在冬季的至日上,中華民族的哪項傳統活動最為人所知?a .再祝壽b .祈福祭祀c .互贈陽
  • 下一篇:國際支付巨頭紛紛布局數字貨幣,數字貨幣跟紙質貨幣有何不同之處?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