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店時期,“人”是赤身露體的,和我們在峨眉山看到的猴子大概沒什麽區別。原始社會時,衣服(如果可以稱為“衣服”的話)也只是遮羞避寒之物,並無外在賦予的特殊含意。到了奴隸社會,隨著私有制的出現,衣冠服飾則成了統治階級“昭名分、辨等威”的參照物,成為了壹種工具。《易經。系辭》稱“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那意思是說,尊卑等級按衣冠服飾作出區別之後,大家安分各自的等級不亂套,天下才不會大亂。到了奴隸制社會發展的頂峰時期的周代,已經產生了比較完整的衣冠制度,自天子至大夫到士卿,服飾各有區別定制,朝庭專門設立了“司服”這壹官職,專管服飾規範,計劃帝王大臣的穿著。另外還有“染人”官職,專司染料收獲、監督官辦染坊、安排各級官位的服飾色別。至魏晉時期,衣冠制度已日趨完善,皇帝在不同場合有不同規定的服飾,且“衣畫裳繡,皂上降下”;皇後則“皆以蠶衣為朝服”;王公貴族“服無定色,冠綴紫標,標以繒為之”;八品以下不得著羅、紈、綺等高級絲絹織物。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經濟昌盛,文化繁榮,唐高祖李淵於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正式頒布東輿衣服之令,對皇帝、皇後、群臣百官、命婦、土庶等等各級各等人士的衣著、色彩、服飾、佩帶諸方面都作了詳細的規定,衣冠制度正式確立。我想這大概和現今制服著裝泛濫、滿街大沿帽差不多吧?既然不同社會地位的人有著不同的服飾裝束,因而才有“只認衣冠不認人”、“衣帽取人”、“衣冠禽獸”等俗語出現。由此也形成了我國古代用特定服飾來代稱的社會地位及官職。
布衣:指庶民百姓,意為只穿得起粗布衣服的人,當然不會是高官富賈啦。
紳士:紳為古代士大夫系在衣服外作裝飾的寬大的帶子,勞動人民也當然不會在下地幹活時往腰裏系上壹根拖泥帶水的大寬帶子的吧?
紈絝:紈為白細的絹綢,絝即褲。穿白細高檔絹綢褲子的人,只能是遊手好閑的富家子弟了,否則,當心勞作時撕破褲子!
麻衣:赴試求官的考生,也稱“白衣”。西廂記中的張生為此壹族的代表人物。
青衣:青,在色彩方面可謂是博大精深,難以猜透。它可指深藍色(青出於藍)、也可指湖藍色(現代色度學)、綠色(綠水青山)和黑色(青絲縷縷)。在此處是指黑色,著黑色衣服的女子,是為了襯托出別人色彩的高貴,也是為了工作時的耐臟。故此,青衣指婢女。
黃冠:古代道士用黃冠束發,因此後來把道士又稱為黃冠。
黃裳:黃色是五行中土的顏色,為社稷之本,最為尊貴。裳為裙袍,有點孔乙己那長衫的意思,只能為上等人穿著。而黃色之裳意味著臣居尊位,黃裳也就成了君主太子的別稱。
左衽:衽為衣襟。中原漢人衣襟向右掩,而壹些少數民族的服裝則向左掩。因此左衽泛指受異族統治的人。
甲:古代戰士的護身之戰鬥服裝,多用皮革和金屬片制成。故後來以甲代稱士兵,如:兵甲。
綠巾兒:古代綠色為賤色,大約是因為從事農作生產、整日面對綠草綠樹綠莊稼的人都是最底層的農民的緣故吧?因此,綠巾、綠裳亦為賤服。元、明時期,官府規定娼家男子只能著綠巾,以示等級低賤。後來演變為將妻子紅杏出墻的男人稱為戴“綠帽子”。
除此以外,由於婦女喜愛服飾打扮,又主要從事紡織、服飾的生產,故用服飾來代稱女子的稱謂很多,如:巾幗、裙釵、珠翠、紅袖等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