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古代長兵器之槍與矛的辯論

古代長兵器之槍與矛的辯論

古代長兵器之槍與矛的辯論

矛是原始人類從石塊、重頭木棍等打擊型兵器進化到刺擊型兵器變革的產物。矛是原始社會時期制作最簡便,最容易獲得的原始武器,只需壹根堅硬的木棍,將壹頭磨尖,用火將表面烘烤使之碳化變硬,就變成了壹只最原始的矛。矛可投擲,可刺擊,可握持在手恐嚇野獸,阻止野獸的靠近。矛的出現,可使人遠離野獸爪牙的攻擊距離上殺死野獸,不但提高了狩獵的效率,還使人在野獸的反擊時保持壹種安全距離。可以說矛的發明與弓箭壹樣是原始人類從愚昧走向文明的又壹個裏程碑。

而矛在戰爭中也是使用最普遍的兵器,西方古典時代,無論是斯巴達的長矛陣,還是羅馬的投矛,還是馬其頓方陣,都是長矛壹統天下。到了中世紀,騎士的主要兵器就是騎槍,而隨著瑞士長槍兵的興起,長矛陣又開始大放異彩,即使到了火槍時代,長矛兵也作為火槍手的保護者來抵禦騎兵的沖擊,直到長矛的替代物——刺刀的出現。

而在中國,矛的發展經歷了車戰、騎戰、步戰等階段,除了春秋時期流行的車戰主要使用戈,而槍矛不適用外,在騎戰步戰中槍矛也是最常見的裝備,槍在我國傳統武術中還有“槍乃百兵之王”稱號。由此可見,槍與矛幾乎貫穿了人類戰爭史的始終。

典型的槍壹般分為:

槍頭:典型的槍頭為菱形,從槍尖開始分為兩翼,由前至後變寬變薄,脊高刃薄頭尖。槍頭為了配重,壹般較輕,壹般的槍頭為4兩左右。

血檔/留情結:槍都留有血檔或留情結,與在槍頭刃部之後,主要作用是防止刺入人體過深,而難以拔出。

槍纓:以紅色最為常見,壹般壓入槍桿與槍頭套管之間。古代常以槍纓用犀牛尾、牦牛尾、馬尾等制之,現常以紗、絲制之。槍纓的主要作用壹是抖動迷亂對方視線;二是演練時壯聲勢;三是防止敵人血液流到槍桿上,因為流到槍桿上的血液會導致手滑,而握槍不穩固。而有了槍櫻,槍頭刺入人體,流下的血液會順著槍櫻子滴流而下,而不會流到槍桿上。

槍桿:槍桿壹般為彈性的,傳統武術槍,最常見的槍桿材料為白蠟桿。槍桿壹般頭小尾粗,形成錐度。壹般而言,大槍的槍尾為壹握或稍粗(5公分左右),槍梢要細(小於2公分),重心落在前手附近或兩手之間。這樣才能“腰勁如鐵”,而梢部有彈性,以便於圈槍攔拿,槍桿從頭至尾,壹般分為槍頭、槍胸、槍腰、槍根。

槍鑚:槍鑚的作用有三:壹是可以作為用尾部攻擊敵人的手段;二是調節整只槍的重心,使其落入兩臂之間;三是可以插入泥土中使長槍樹立,避免槍頭插入,這樣可以避免槍頭銹蝕以及擦拭,便於槍頭保養。槍鑚這在宋以前比較常見,但是明清時代就比較少見了。

相對槍來說,矛要簡單的多。

矛頭:往往呈多面錐狀或者圓錐狀。

矛桿:壹般為高強度輕質硬木或大竹制成,前後粗細相差不大。整體重心由於矛頭的緣故,所以在矛身的中間靠前部位。

所以,西方使用的槍矛大都應該算作長矛。而槍是東方特有的產物,槍要比矛高級,性能更加完善,人機效能更好。槍在宋代最為流行,自從明清之後,槍稱謂開始寬泛化,許多矛也被稱之為槍。而且許多槍矛形制的相互參雜,導致了槍矛之間的界限愈加難於分辨。

  • 上一篇:古代人是怎麽吃飯的?
  • 下一篇:臺灣藝人劉畊宏獲國臺辦點贊,他為何能憑壹己之力帶動兩岸民眾健身熱潮?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