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業是文化產業,文化是廣告業發展的基礎。臺灣省的廣告往往善於用敏感細膩的方式解釋廣告,就像臺北各種商家的店面上從右向左書寫的各種繁體中文招牌,比如民國年、公元年,還有壹些建築上懸掛的燈箱廣告、影視劇大幅海報,讓城市呈現出壹種多樣,同時又讓人感覺置身於“解放前”。它揭示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無時無刻不在積澱的“忠孝仁愛”和“無價的友誼”,尤其是在廣告文案的表現上,它還能非常巧妙地運用中國古詩的“華麗之美”。
臺灣省的廣告包含了中國文化的創意元素,讓人覺得不僅僅是商業和生意,而是社會生活的放大器。無論是在精神領域,還是在生活的間隙,廣告早已不僅僅是經濟信息的載體,更是社會文化心理的試金石。可以說,臺灣省的廣告在國際化思維和本土化手段的融合上已經領先大陸壹步。就是這種廣告創意在意識上的壹種表現。廣告的壹些絕妙創意是利用中國文化中壹些眾所周知的人文習俗來表達的,讓人覺得廣告中要表達的內容既熟悉又陌生。他們不僅能從廣告中找到自己熟悉的那些文化符號,還能驚嘆廣告本身的絕妙創意。就像臺灣省壹家廣告公司為當地壹家百貨公司策劃的廣告文案:“春眠漸醒,花季漸淡,梅花漸清,某百貨春季打折,是妳踏春的最後機會。”
植入式廣告營銷在臺灣省已經成為壹種時尚的品牌推廣方式,因為它可以讓受眾在沒有任何警惕的情況下安靜地接受。這種營銷需要廣告制作公司、廣告主、媒體的有效配合,將廣告訴求像活物壹樣巧妙地融入廣告情境,而不是生硬地強加。目前,植入式廣告不再僅僅是將品牌名稱或產品植入內容。現在有壹個更專業的術語叫“產品整合”或者“品牌娛樂”。臺灣省運用植入式廣告營銷的模式包括:與新聞媒體合作制作相關專題報道,安排官員在脫口秀節目中接受采訪,將社會倡導信息植入戲劇般的廣告節目中。目前大陸已經逐漸開始使用。從馮小剛導演的《手機》、《天下無賊》等電影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廣告商利用電影作為載體來達到營銷傳播的目的。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臺灣省廣告業每65,438+00年經歷壹個發展階段,即60年代的初創階段、70年代的轉型階段、80年代的發展階段、90年代的轉型階段和目前的穩定階段。這五個階段圍繞1985分為兩期。之前以本土廣告為主,企業類型和管理服務傳統(規模小、服務單壹、業主決策、內資主導);之後開始步入國際化。造成轉折的主要因素是跨國廣告公司的湧入。到目前為止,臺灣省的廣告市場除了聯廣等個別大型本土廣告公司外,主要是中外合資或跨國廣告公司的分公司。臺灣省廣告業在國際化的過程中,也走過了盲目崇洋媚外、照搬模仿西方廣告、接受西方標準化的創意策略、將西方廣告創意策略理念與民族文化內涵形象有機結合的發展歷程。
這就是我眼中的臺灣省和它的廣告圈,壹個可以容納多元觀點和不同聲音的成熟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