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秋節,壯族人習慣在河邊的竹筏上用年糕和拜月,女孩們在水面上放燈籠,以衡量他們生活的幸福,並唱美麗的民歌“請月亮顧”。
畬族人每年農歷八月十五和客人壹起唱歌。畬族人把這壹天當作走親訪友的好日子,和客人壹起唱歌是畬族特有的習俗。
韓國人“探月”韓國人用木桿和松枝搭起“探月架”。先請老人到架上探月,然後點起望月架,奏起長鼓笛子,壹起跳“農家舞”。
黎族人稱中秋節為“八月會”或“調節”。屆時,各集鎮將舉行歌舞晚會,各村由壹名“調頭”(即領隊)帶領參加。
每到中秋之夜,皎潔的月光灑滿苗家小屋。苗族男女團聚後,都到林中空地唱歌跳舞,舉行“跳月亮”活動。
高山族的“托秋舞”臺灣省高山族同胞每年中秋之夜都穿著漂亮的民族服裝,聚集在日月潭邊。在銀輝的月光下,男人和女人在玩“拖秋舞”。
中秋節,又稱月亮節、秋天節、中秋節、八月節、追月節、賞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中國許多民族和漢字文化圈各國流行的傳統文化節日,農歷八月十五日。因為它的價值只是三秋的壹半,因此得名,有些地方把中秋節定在8月16日。?
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代。到了明清時期,它已經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傳統節日之壹。受中國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壹些國家的華僑,尤其是當地華人的傳統節日。自2008年以來,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假日。2006年5月20日,被國務院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秋節自古以來就有祭月、賞月、吃拜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歷久彌新。中秋節是壹個豐富多彩的珍貴文化遺產,滿月是人們團聚的標誌,是思念家鄉和親人的寄托,希望豐收和幸福。中秋節、端午節、春節和清明節並稱為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