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互聯網界非常流行“合夥”、“眾籌合夥人”、“合夥人機制”等關於創業的詞匯,但作為創業者,幾乎都認同合夥創業存在很多問題,並不靠譜。
發生了什麽事?
個人最初認為合夥是傳統的創業方式,幾個人壹起投資,壹起經營,壹起管理,壹起虧損或者壹起分錢...好處顯而易見:分散風險,集合大家的優勢和能力;缺點也很明顯:互相不信任,容易推諉扯皮,最後分手。
互聯網行業說“合夥創業”,我覺得更準確:團隊創業。其優點是:容易形成優勢互補,提升整體戰鬥力;缺點是團隊創業對創始人的綜合能力要求較高。
兩者的區別是顯而易見的。原來的夥伴關系可能是資金、技術的組合,也可能是單純的人力,這是資源缺乏導致的合作行為。互聯網行業的“合夥”更多的是能力。創業者往往會在自己缺什麽的時候找到能補短板的人。別人加入妳,往往不需要投錢。
第壹筆投資基本都是創始人做的。就算有投資人,投資人也只是投資人。職業投資人基本不參與企業的日常經濟管理,只是提供壹些資源和協助,更多的是看能力。從公司持股比例來看,互聯網行業的“合夥人”往往低於傳統的“合夥人”,數量壹般在3人以上。
從管理的角度來說,互聯網行業的“合夥人”往往只負責公司的壹個項目或項目段。最明顯的“小米”扁平化管理方式,哪裏有問題,就去找這個部門的負責人解決,不用直接面對所有合作夥伴;然而,在傳統的合夥方式中,合夥人討論和解決問題,甚至需要投票決定,這往往導致管理效率低下和相互不信任。
在團隊創業中,只有團隊的創始人才能代表企業,而在傳統的合夥制創業中,基本上每個合夥人都可以代表企業。當企業經營出現問題時,合夥企業中的合夥人往往會齊心協力解決問題,或者互不推卸責任,互相指責;而團隊創業往往是團隊領導主動承擔大部分甚至全部責任。最後,從結果來看,互聯網團隊創業成功是普遍現象,如阿裏十八羅漢、騰訊五虎、小米奢侈品等知名創業團隊,但傳統合夥的成功案例並不多。
相信今天我們大多數人都知道團隊創業的重要性,但我個人感覺很多人對團隊的理解還是有壹些誤區。壹群人剛開始只是召集在壹起;經過壹段時間的磨合篩選,有了相同的追求後就叫幫派;最後,戰鬥力叫團隊,但組建時間長短存在個體差異,這和團隊領導有很大關系。
傳統認知下意識的告訴我們,人才非常稀缺,不好找,不好相處。今天的情況有些不同。首先,人才從古至今都是稀缺而昂貴的,最優秀的人才往往被高價請來甚至挖走。同時找到這樣的人,往往能找到壹堆同樣優秀的人,因為物以類聚。
至於團隊合作,現在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基本都是有文化的,很好相處的,同樣優秀的人在壹起工作的時候往往溝通合作很輕松,效率很高。相反,團隊水平參差不齊很可能導致人才流失的問題。
所以,如果選擇創業,同時又需要合夥人,不如選擇團隊創業,而不是合夥創業,更有優勢,更值得人們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