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劇是山東的地方戲劇。
山東東營市是呂劇的發源地,東營區牛莊鎮時家村民間藝人時殿元等是呂劇的主要創始人。呂劇自形成以來,至今已有壹百多年的歷史。縱觀呂劇藝術的整個歷史演變過程,大體上是循“山東琴書(說唱揚琴)——化裝琴書(又稱化裝揚琴)——定名為呂劇”之脈沿革和發展的。
經過百年的演變,呂劇已成為山東省最主要的地方戲曲劇種之壹,在全國也產生了重要影響。呂劇以淳樸生動的語言、優美悅耳的唱腔、豐富多彩的音樂語匯而深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
特別是在他的故鄉——東營,呂劇的群眾基礎尤其深厚,人人愛呂劇,家家唱呂劇,村村有劇團,呂劇已成為當地人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鼎盛時期,全國有近百個專業呂劇院團,影響波及山東、江蘇、安徽、河北、黑龍江、吉林、遼寧、新疆等省市。濱州市呂藝鎮被文化部評為“中國呂劇藝術之鄉”。
呂劇唱腔:
呂劇唱腔的結構形式屬板腔體。它主要包括四平、二板和曲牌唱腔三部分。呂劇傳統的舞臺表演中,生活動作較多,樸素真實。呂劇伴奏所使用的樂器,包括“文場樂器”和“武場樂器”兩部分,主要樂器有墜琴、揚琴、鼓、鑼、鐃鈸等。
傳統劇目有《王小趕腳》、《王漢喜借年》、《光棍哭妻》、《王天寶下蘇州》、《雙換親》、《白蛇傳》、《秦雪梅觀畫》、《金玉奴》、《李二嫂改嫁》等。近年來,東營市呂劇團編排演出了《潮湧黃河口》、《孫武》等十余部新戲。
2006年,廣饒縣呂劇和東營區呂劇同時被列入山東省第壹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東營區呂劇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對呂劇藝術的傳承保護、繁榮發展帶來了美好的前景。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呂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