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川三絕吳川城內的浮色、泥塑、花橋,被譽為“吳川三絕”。2000年,文化部命名吳川市梅隴為“中國民間藝術(浮色、泥塑)之鄉”,廣東省文化廳命名黃坡鎮為“廣東民間藝術(浮色)之鄉”。吳川泥塑2007年入選“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吳川飄色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飄色
吳川飄色於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吳川浮色為“三絕”之首。據黃坡鎮民間藝人陳守全生前介紹,晚清時期,吳川黃坡四鄉八村經常舉行遊神比賽,有盛裝遊行展示戲劇片段,俗稱“地色”,引人註目。為了贏得其他村莊的支持,他和他的父親創造性地舉辦了壹場服裝遊行。在壹個木盒上,他們設計了“誰生了”,蕭在蓮花上迎風飛翔,所以叫“浮色”。這套浮色展出後,走遍黃坡,轟動全縣,這就是吳川浮色的由來。
泥塑
泥塑——陶藝制作人吳川慶祝元宵節,有制作泥塑展覽的傳統,已有近千年的歷史。泥塑的興起和發展可以追溯到魯美發達的磚瓦陶瓷業。相傳早在唐末宋初的元宵節,梅隴瓦窯村的壹些陶瓷工人就用磚瓦泥塑和真人大小的泥人進行展覽,吸引了眾多觀眾。此後,梅蘭壹般在元宵節舉辦泥塑展。這些泥塑大多取材於傳統戲曲、童話和節日習俗。如三顧茅廬,西廂記等月,八仙過海,嶽飛報國。吳川泥塑是壹件精美的藝術品,因其造型優美、做工精細、形神兼備而聞名中外。
花橋
花橋最初是海格村的居民建造的壹座橋,用來過河和在城市裏玩耍。據說起初是用竹筏或小船連接,後來因為浮橋危險,就換成了竹木橋。在舊社會,人們懷著“男女不親”的封建思想,害怕男女壹起走在壹座橋上,難免要擦肩擦背。於是他們改為修建了第二座男女橋,並為女子橋加蓋、裝飾,成了“花橋”。相傳男女相擁,熱鬧非凡。出於安全考慮,從2000年開始,它被裝飾成了通往江心島的鋼筋混凝土橋。這座橋有數百米長,大約十壹米寬。橋邊花團錦簇,彩旗招展,名人字畫,燈籠掛滿,十分壯觀。發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