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這部書對傳統文化的影響至深且巨,在中國文化史上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人們普遍承認這是壹個無可置疑的歷史事實。但是,怎樣來解釋這個事實,如何估價它在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卻是見仁見智,眾說紛紜。就主要傾向而言,有四種看法是具有代表性的。壹種看法認為,《周易》本是蔔筮之書,其中所蘊含的巫術文化的智慧就是中國文化的基因,因而應從蔔筮的角度來解釋。另壹種看法認為,雖然《周易》由蔔筮演變而來,但它的寶貴之處不在蔔籃,而在於蔔莊裏邊蘊含著的哲學內容,蔔筮不過是它的死的軀殼,哲學才是它的本質,因而應從哲學的角度來解釋。第三種看法認為,《周易》是壹部講天文歷法的書,也就是壹部科學著作,其中所蘊含的科學思維不僅對古代的科技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而且與現代自然科學的基本思想相吻合,因而應從自然科學的角度來解釋。第四種看法認為,《周易》是壹部史學著作,其中保存了多方面的古代珍貴史料,特別是反映了殷周之際的歷史變革,因而應從史學的角度來解釋。
可以看出,研究者對《周易》的性質問題有什麽樣的看法,便會選擇什麽樣的解釋角度。為了對《周易》與傳統文化的關系作出合理的說明,首先必須討論壹下這部書的性質問題。
應該承認,以上四種看法都能在《周易》本文以及後人的論述中找到自己的根據,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可以立壹家之言。實際上,《周易》作為中外歷史上的壹種奇特的文化現象,性質十分復雜,巫術、哲學、科學、史學這幾個層面的性質全都具有,也全都對中國文化產生過影響。如果我們尊重歷史事實,按照歷史演變的順序把這些復雜的性質整合在壹起,分清它們的主次本末,區別它們的正傳與別傳,從文化精神的生成角度來解釋,而不是各執壹端,以偏概全,那麽我們就可以使以上四種彼此分歧的看法達成某種***識,從而較為全面地把握《周易》的性質,更好地來探索它與傳統文化的關系了。
《周易》的復雜性質歸根到底是由它的復雜的歷史所造成的。按照傳統的說法,《周易》成書的過程是“人更三聖(或四聖),世歷三古”,即上古伏羲氏畫八卦,中古周文王重為六十四卦,作卦辭,周公作爻辭,下古孔子作十翼以解經。現代多數學者認為盡管“人更四聖”未必實有其人,“世歷三古”卻是大體上符合實際的。這就是承認,《周易》的成書是壹個歷時數千年的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並非壹脈而就。既然如此,它就會在這個過程中分別受到上古、中古和下古幾個不同時期的文化的影響,反映不同文化的特色,而它的性質也就會變得十分復雜,不可能是那麽純粹單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