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味精是怎麽做出來的?

味精是怎麽做出來的?

味精是以小麥、大豆等含有較多蛋白質或澱粉的原料經水解或發酵制成的壹種呈鮮味的調味烹飪材料。也可以用甜菜和蜂蜜通過化學合成制成。

擴展數據:

味精在都市傳說中有很多危害,版本也不壹樣。很多人“相信”味精有害,壹個重要原因是它是“化工產品”。

味精雖然像化工產品壹樣閃閃發光,但它其實和醬油、醋壹樣,是壹種釀造品,能刺激人的食欲,提高對其他食物的吸收能力,對人體有壹定的滋補作用。

味精的誕生和使用只有百年歷史,但對於壹個有幾千年歷史的美食大國來說,沒有味精,通過混合各種天然食材就可以提出鮮味。據說古代“鮮”字本來是用三個魚字寫的。魚最鮮,三條魚更鮮。

在春秋時期,齊桓公的廚師怡雅首創了“藏著魚肚的羊肉”這道菜,從而創造了壹種用天然原料混合和保鮮的方法。把魚和羊兩種口味煮出來,味道鮮美,流傳千古,成為“鮮”字的由來,於是“鮮”字的寫法改為“魚”和“羊”。

古人最常用的是將食材混合熬煮,使湯變鮮。俗話說“藝人的腔就是廚子的湯”,做高品質的清湯或奶湯是讓菜品鮮活的最好手段。在味精發明之前,肉湯幾乎是世界上每個專業廚房的必備品。用肉湯代替水,是讓菜肴更加美味的利器。

大白菜和魚翅撈要雞腿肉湯和雞爪豬肉濃湯;日本的壽喜燒和蒸茶碗需要柴魚和昆布湯的“汁”;意大利的燉飯需要雞湯;西班牙海鮮飯需要魚或者海鮮肉湯;當然還有各國的素湯等等。

除了用肉湯提鮮外,古人還常把蟹肉、蟹油、蟹黃用豬油“提煉”後儲存,俗稱“蟹油”,用於做菜。

這種方法在江浙壹帶的民間還是比較流行的。無論是做菜、餡料,還是下面的條,都可以放入適量的“蟹油”,好吃到無以言表。此外,鮮蝦籽也是常用的。煲湯時先加入蝦仁,鮮嫩如味精。

此外,古人還常把壹些好吃的食物原料磨成粉,做成原味的“味精”,為菜肴增添鮮味。比如清代顧忠寫的《楊曉璐》中,就記載了用竹筍粉和蘑菇粉來提鮮。

魯菜在清代成為宮廷菜肴的重要原因。魯菜的廚師可以把各種海鮮中的鮮味提出來,比如把海苔曬幹磨成粉,做菜的時候撒上去。這種原始的“味精”讓普通的菜肴立刻鮮活起來。

鮮味食品沒必要放味精。很多食材本身就很好吃,比如魚、蝦、海鮮、蛋、肉等。這些成分的鮮味的重要來源是谷氨酸。當它遇到菜裏的鹽,被加熱後,自然會生成味精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鈉。

油炸食品不能放味精。味精在80℃-100℃的溶解度最好。溫度高於100℃,鮮味會減弱,高於120℃,會產生焦谷氨酸鈉,有毒。所以不能在油炸、燒烤的食物中放味精,也不能在普通烹飪的菜肴中加入味精,直到菜肴即將離火。

甜的菜不用味精。味精的鮮味,只有在鹹的菜裏才好吃。如果在甜味菜肴中加入味精,不僅不會增強鮮味,反而會抑制甜味的原味,產生壹種臭味。

參考資料:

人民網-舌尖上的鮮味精之謎

  • 上一篇:TSM的基本功能
  • 下一篇:唐朝初年在經濟、政治、文化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它是如何工作的?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