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中國”壹詞的由來

“中國”壹詞的由來

“中國”壹詞的由來

“中”,甲骨文、金文如“賜”(以飄飾裝飾的旗幟),士人圍繞“中”(旗幟)發號施令,所以“中”也指空間上的中心,是指左右之間,或四個方向的核心;它也被宣布為文化或政治軸心。所謂“重官在中”,就是“以自己為中心”,對應的是“以他人為外”。

“國”字傳統上用作“國”,殷墟甲骨文中沒有這個字。“或”和“過”在周初的金文中出現,指的是城市。(敘述):“城,國,從□(wéi)”原指城市。古城首先是軍事要塞,“□”表示城墻,裏面的“戈”是兵器,表示武裝力量,包括天子都城的意思,還有諸侯轄區、城、郊的意思。

由“中國”和“國家”組成的中國作為壹個整體詞出現,更早見於周初。比如青銅器(何尊)上鐫刻著《周王商賈》,引申到天上:“琪宇居中國,其人其人。”

“中國”的本義是“中心城市”,即周居住的都城(首府),與“四方”對稱,如《詩經·雅》。百姓勤勞,可以小康,利中國,利四方。毛川放飛眼神;“中國,史靜也。”

《孟子·萬章》說,順得民心,合天意,“中國,後有夫君,踐天子之位。”這些用例中的“中國”指的是首都,世界的首都,也就是首都,就像劉茜在給孟子的註解中說的:帝王皆在中,所以在中國。

《中庸》:“中者,天下之本也。和諧的人,才能成就世間之道。中立壹點,天道地位尷尬,萬物孕育。”古人認為凡事都要按天命去做。天人合壹的意義是仁之所在。仁在哪裏,神就在哪裏。

在古代,0這個字的意思就是仁所在的國家。壹個有正統力量的國家,是有神靈庇護的。周朝也不落後,所以以家鄉為正統勢力。此時的“中國”不是指壹個國家,而是壹個地理文化概念,其含義類似於“中州”、“盛夏”、“中原”、“中國”。就地域範圍而言,“中國”經歷了壹個從小到大的過程。

西周時期,“中國”壹般指西周及其所屬國家所在的黃河中下遊地區;到了東周,隨著諸侯國的擴張,湖北、四川等楚國占據的長江流域地區也被納入“中國”;秦漢時期,“中國”進壹步擴大,基本包括了今天除西部和紅疆以外的地區。

漢朝以後,人們通常把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稱為“中國”。正因為如此,少數民族進入中原後,為了獲得漢族人的心理認同,往往自稱“中國”。比如北魏建立後,鮮卑人自稱“中國”,南朝稱“島夷”;當時的南朝漢政權雖已南逃,但仍自稱“中國”,稱北魏為“蘆偉”。

再比如宋朝,遼朝和北宋,晉朝和南宋都自稱“中國”,互不承認對方是“中國”。在古典文學中,“中國”有時被用作北京、中原、皇帝直接統治的地區和中國等含義。

中國作為壹個傳統的國名,在明末清初被西方所了解和使用。清朝入關後,也被統治者和普通臣民視為等同於清朝的習慣性國名。

自康熙年間,“中國”作為與“清朝”同義的連續國名進入近代國際條約(如《尼布楚條約》),更為西方人所熟悉。

清朝中葉以後,“中國”作為壹個主權國家的名稱,與中國等詞語直接對應,在各種國際條約的中外版本中被習慣性地使用和認可。

晚清時期,不僅在外交文件中,使用“中國”作為國名早已成為常態,在中外人士創辦的各種新興中文報刊中,將清朝所代表的歷史悠久的國家稱為“中國”也已司空見慣。

到了清末新政時期,清朝頒布的官制、章程和主要法規更為流行,也相當正規,以“中華”為國名。各種以“中國史”命名的教科書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 上一篇:哪“七”部老電影最能喚起那個年代人的深刻記憶?
  • 下一篇:四川傳統服裝為什麽包白頭巾?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