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嘉慶至道光、鹹豐時期,龍潭村的人們先後組建了“老湘雲”、“新湘雲”、“賽湘雲”等四平戲班。並有壹批藝人到本縣南灣、山墩、露蒂、明溪、朱富等村,以及寧德、國虞、揚中、周寧、政和等村教授四平戲。到這時,屏南及周邊縣的幾十個村都成立了四平戲班。這是四平戲最繁榮的時期。清朝鹹豐年間,貢生黃特地帶著孩子從老城所在的雙溪鎮,翻山越嶺走了幾十裏來到龍潭村看戲,並留下了壹首詩《龍潭村戲呈陳濤川冒菜》:“到了門溪,四面環山。乍壹看,美景應停,故友相見,其樂融融。歡宴雞黍在那裏,謝柴舞動衣襟驚呆了小曼。我高興得在回家的路上學會了唱刀戒。可見四平戲的唱腔和表演非常有特色,引人入勝。
清末民初,隨著亂彈的興起,四平戲的發展受到了壹定的影響,但還是很繁榮。如這壹時期的“合興班”(錘班),長年在國外演出,足跡遍布福建、浙江、江西三省。這是當時著名的四平戲班。同壹時期閩東、閩北的北陸戲、平朔戲都尊四平戲為“老戲”,流傳著壹些民歌:“平南班看壹出戲,飲酒幹鼠,食地瓜幹粥豆腐幹”;“惠溪產瓷瓶,龍潭擅四平”;“漁陽出茶瓶,中陽出貴人,龍潭出四平”;“帝有朝廷,龍潭有四平”;“龍潭有個戲班,唱得很響,出去玩,每晚都睡在堂屋裏。”
解放後,平南的四平戲又發展起來了。1958年,龍潭村首次發展女演員,改變了男性主導舞臺的局面,給四平戲帶來了新的活力。65438-0963,平南縣文化館組織四平戲老藝術家口述、錄制四平戲傳統劇目30余部,上交省藝術研究部門。1982年8月,“福建省民間戲劇史研討會”在屏南召開。來自中國美術學院、江西、安徽、廣東、浙江和我省的戲劇專家和專業人士,以及該縣龍潭村四平戲業余劇團的97名老藝術家和演員參加了會議並匯報了演出情況。1984年,龍潭村業余劇團赴福州參加福建省文化局組織的“福建省四平戲學術研討會”演出。到80年代末,屏南龍潭村及周邊地區只有壹個民間業余四平劇團,還在鄰近縣的偏遠山村演出。到1992,龍潭四平戲業余劇團全年演出只有40場左右。劇團面臨著嚴重的生存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