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歷史可以發現,無論什麽創新,都需要在充分掌握現有知識的基礎上發展。否則只是幻想,閉門造車。摩天大樓如果想建得更高,就需要更深的地基。壹個作家,想要寫出更新更好的作品,就必須接觸社會,走進生活。壹個數學家如果連基本的加減乘除都不會算,就無法創造出新的數學理論。
以中國的四大發明為例。在發明時代,都是影響深遠的創新。蔡倫造紙,起初發現紡織的副產品中有薄而堅韌的薄膜,可以用來寫字。經過研究和創新,紙是由樹皮、麻頭、破布、漁網經過切割、蒸煮、打漿、懸浮、抄紙、定型、幹燥等基本操作制成的。漢武帝元年,蔡倫奏帝,帝贊其才。從此就用他做的紙,所以世人稱“蔡侯紙”。公元105年,也就是他向漢和帝獻紙的那壹年,被認為是紙的誕生年。
顯然,如果沒有傳統的紡織技術,沒有切割工具,沒有煮漿鍋,沒有幹架等。,怎麽會有紙呢?如果沒有源遠流長的竹簡帛書書寫傳統,即使看到了原型紙,也絕不會想到用它來書寫,更不要說發展創新造紙術了。
不顧傳統,強行創新會導致災難性的後果。幾十年前,中國的“大躍進”和“衛星釋放”大行其道,盡管有幾千年的傳統農業經驗,農民還是被要求以新的方式種植新的作物。農民反對,說“老人活到80多歲,沒見過茄子樹。”,最後效果很差,草草收場。看到水稻高產,我們打破了華北、東北的傳統,搞水田,種水稻,“水種”。導致大量農田顆粒無收,浪費大量勞動力,後果慘重。
總之,創新要立足於傳統,尊重傳統,學習傳統,研究傳統,肯定傳統中合理的東西,才能更好地創新。
創新不是對傳統的否定。
僅此而已。謝謝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