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與“同”這是先秦時期的兩個重要哲學概念。早在西周末的《國語》和《左傳》中,就有明確的記載。孔子關於和同辨的理論是對前人理論的繼承和發展。“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和而不同”是孔子理想人格的重要標準。和同的區別在於是否承認原則和差異。承認差異和差異的統壹是“和”。“和而不同”,中國哲學智慧被中國哲學智慧。“和而不同”文化心態反映了壹個國家、壹個國家甚至壹個時代的包容性和開放性,是文化發展和繁榮的重要保證,也是新歷史發展時期處理各種文化關系的理論基礎。
以儒家文化為主體的中國傳統文化是“和而不同”、海納百川文化心態的歷史體現。孔子在全面反思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創立了儒家學派“第二代周監,郁郁文哉!吾從周”文化理想。但孔子並沒有盲目追求“同”對周禮來說,是三代文化“損益”、“因革”在清晰認識的基礎上,我們采取了取長、擇善而從的態度。儒家思想的整個發展歷史也充分體現了這壹特點。戰國中後期以來,所謂儒家思想“駁雜不純”特征越來越明顯。漢代以後所謂的“獨尊”儒家思想也是儒、道、墨、法、陰陽等諸子思想的結合。本質上,自漢代以來,陽儒陰法或儒顯道隱壹直是中國文化發展的特征,其他諸子理論壹直是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潛流,成為中國文化的源泉。
“和而不同”它也體現在中國文化對外國文化的態度上。自漢代以來,隨著中國當地道教的出現和印度佛教的東方來源,儒家、佛教、道教的融合逐漸形成。在此期間,從對立到整合都經歷了壹個長期的過程。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的引入也屬於這種情況。自16世紀末以來,中國傳統文化在與異國文化的對抗中得以整合,使中國文化更加豐富和發展。
“和而不同”文化心態有助於人們對文化發展有壹個清晰的認識和目標。全球化使當今世界文明面臨兩個主題:壹方面,積極尋找文明之間的深入對話、溝通和理解;另壹方面,民族存在和堅持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重要和必要。“全球文化壹體化”與“全球文化多元化”使文化價值的發展陷入壹種悖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