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國際關系理論發展的歷史演變
壹戰的慘痛代價引起了人們的深刻反思。人們希望建立壹個沒有戰爭的國際社會。這壹夙願體現在威爾遜總統於1918年提出的“14點計劃”中。其理想主義的核心是建立壹個能夠維護世界和平的超國家組織,具體體現為國際聯盟的建立。威爾遜理想主義中的民族自決、自由貿易和國際組織思想極大地影響了後來自由主義的發展。但他的理想主義多是壹些關於國家關系的思想和政策建議,要發展成為現代國際關系理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國際關系理論的發展可以用下圖來表示:
國際關系理論的初始階段表現為唯心主義的興起,即1919-1948。但在其第壹階段,壹個重大的“斷裂”發生了,這就是現實主義大師卡爾在1939年出版的《二十年危機》。這本書直接指出了國際聯盟在威爾遜理想主義下制止侵略的失敗。它指責威爾遜是與現實主義完全對立的烏托邦主義,無視現實世界真正的樣子,即“應該是什麽”的問題,即世界應該是什麽樣子。卡爾認為,國際關系的本質是權力。在如何看待權力和道德這壹核心問題上,卡爾認為所謂的道德、所謂的維護國際秩序和國際組織都是維持現狀國家的口號,並據此對唯心主義展開了尖銳的批判。
第二階段的開始以1948年現實主義大師摩根索《國家間的政治》壹書的出版為標誌,這也是現實主義理論體系建立的主要時期。如果說卡爾在理論上的巨大貢獻是界定了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兩大流派,突出了現實主義,那麽摩根索則建立了現實主義的理論體系,系統地表述了現實主義的總體思想、基本原則和具體運用方法。二戰後,美國最初依靠的是原子彈壟斷的“短命單級”社會,以及隨後美蘇軍事對抗中體現的戰略均勢。這些現實將國際關系的研究重點轉向美國,現實主義成為國際關系理論的主導範式,並持續成為主導理論長達30年。在這個大框架下,許多現實問題的研究使得國際關系研究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