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接投資(FII)是指通過購買他國金融證券(如股票、債券和衍生金融工具)涉及他國的投資行為。
哪裏有能帶來足夠利潤的投資機會,哪裏就有資本流動的趨勢。當這種機會出現在海外時,國際投資就順理成章地出現了。就像國內投資分為直接和間接壹樣,國際直接投資也分為把錢給別人用然後拿利息的間接投資,和自己管理自己的資本,控制自己的項目運作賺取利潤的直接投資。
逐利的本性決定了資本擴張的必然性。在自由競爭時期,資本主義擴張的主要手段是“商品出口”,但對外投資作為掠奪資源和出口商品的輔助,也是新興資產階級熱衷的活動。可以追溯到18世紀東印度公司和哈德遜灣公司在殖民地進行各種掠奪性貿易的投資活動。在壟斷資本主義時期,“過剩資本”的出現使國際投資(尤其是以借貸為主的間接投資活動)大規模展開,並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帶到了文明世界的各個角落。
二戰後,這種產業資本的跨國流動發展更加迅速,並表現出與傳統資本流動截然不同的特點。首先,兩者最大的區別在於直接投資對外國企業控制權的要求。直接投資不僅全部或部分擁有外國企業,而且直接或間接管理外國企業。但是間接投資很少涉及這個問題。第二,從資本運動的形式來看,直接投資不僅僅是簡單的貨幣資本轉移,而是貨幣資本、技術設備、管理知識和經驗在國際社會的壹攬子轉移。第三,直接投資是實質性的,壹般通過投資者在境外設立獨資、合資、合作等生產經營企業來實現;間接投資是通過投資者購買證券或發放貸款進行的。投資者按期獲得股息和利息,或者通過買賣證券賺取差價,因此其投資是虛構的。最後,由於直接投資直接參與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其投資回報與投資項目的生命周期和企業的經營狀況密切相關,通常耗時較長,風險較大;另壹方面,間接投資流動性更強,風險更小。
傳統的資本流動理論對這種日益流行的海外直接投資越來越沒有解釋力。直接投資並不絕對取決於東道國的利率水平,在很多情況下,東道國的利率並不高於母國的利率。Harmo是第壹個註意到直接投資和間接投資區別的西方學者,他提出大型跨國公司熱衷於海外直接投資是因為它們具有無可比擬的壟斷優勢。通過對外直接投資,他們可以充分利用這些壟斷優勢,實現利潤最大化。英國學者伯克利和凱澤從內部化的角度解釋了這種直接投資行為。他們認為,海外直接投資被跨國公司內部化,以克服海外市場的不完全性(由於政府管制、信息缺乏、不對稱和壟斷的市場結構等)。).鄧寧的折衷理論是對外直接投資理論的集大成者。他認為FDI的發展取決於三個因素:所有權優勢、內部化優勢和區位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