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點:海東地區互助土族自治縣
特點:繡品多為花鳥蟲魚,表達美好的祝願和寄托,色彩鮮艷,繡法多樣,做工精細,耐保存。
類型:刺繡方法可分為盤繡(細針,註意布料與絲線的顏色搭配)、拉繡(密針,有淺浮雕效果)和堆繡(細針,費時費力)。
代表作品:五辮梅花、繁華不停、孔雀打牡丹、獅子滾繡球等。
相關故事:盤繡是青海土族特有的傳統刺繡。土族女孩通常在年輕時向母親或長輩學習刺繡。在等字的兩年時間裏,她們會獨立完成各種刺繡,作為自己的嫁妝。結婚前,她們要把婚前繡好的衣服、飾品、鞋襪拿出來,以顯示女兒的心靈手巧,把繡好的部分送給婆家的親戚或朋友。婚後有了孩子,她們會像母親壹樣,把這種刺繡技藝傳給女兒。
互助土族自治縣位於青海省東北部,祁連山南麓,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交匯處。土族獨特的刺繡藝術,盤繡,就是在這個地區產生的。
土繡藝術主要流傳於甘肅省互助縣的東溝、東山、五十、松多、馬丹等鄉鎮。在青海省都蘭縣發掘的土族始祖圖古渾墓中,出土了類似於盤繡的刺繡。可以看出,板繡技術在4世紀左右已經出現。板繡用料講究,工藝精細。以黑色棉布為基材,然後選擇面料,進行粘貼。盤繡是絲繡,有紅、黃、綠、藍、桂、紫、白等七種顏色的繡花線。刺繡時,七種顏色都有,色彩和諧明亮。卷繡的針法很獨特。操作針時,同時配兩根顏色相同的線,壹根是線圈線,壹根是縫線。線圈刺繡不用腳手架,直接用雙手操作。刺繡工左手拿著布,右手拿著針。線圈線的線掛在他的右胸上,縫合線的線穿在針眼上。上針板,下針縫,壹針兩線,雖然費工費料,但成品厚實華麗,經久耐用。板繡的圖案別出心裁,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有0(當地語言稱為“展開日羅”)、太極圖、五瓣梅、仙女闕子、雲紋、菱形、雀頭、旺頭、人物、佛像等。1000多年來,板繡主要是由母親傳給女兒,也在姐妹、小姑、婆婆之間流傳。現代的主要傳承人是馬和牛。
土族刺繡已有上千年的歷史,流傳至今,其文化藝術價值不可低估。土族的板繡色彩斑斕,栩栩如生,從形、色、質、意等方面反映了他們的審美態度和價值判斷,為民族學、美學等研究提供了鮮活的素材。
1949之後,特別是最近二十年,雖然各級政府部門和相關人員對土族盤繡做了壹些發掘、搶救和保護工作,但這項古老的民族技藝仍然面臨著許多難以解決的問題。目前老壹輩的板繡專家大多年事已高,很多已經去世。有些絕技已經悄然消失,沒有傳承下去,而年輕女性則熱衷於更簡單的刺繡技藝,比如劈繡、機器裝訂等。這些狀況造成了板繡藝術後繼乏人,瀕臨滅絕,急需動員壹切力量搶救和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