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知道醬油在以前是可以零賣的,那個時候物資比教稀缺,因為以前的醬油都是零賣零買的,妳自己拿著瓶子去商店,妳要多少人家給妳稱多少。不是像現在生活,富裕了可以買很多堆積在家裏。這是打醬油字面上的意思,讓他真正的成為壹句口語或者是口頭禪,是因為網絡事件。
在六年前,有壹個記者在壹個小區裏采訪壹個大爺,是否了解前幾天發生的社會惡性影響事件?結果大爺只是笑笑說我什麽都不知道,我只是打醬油的,而且還晃晃手裏的購物袋。其實看著是壹個很平常的動作,但是大家都從大爺的眼裏看到了那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而且微微揚起的嘴角給人壹種諷刺的感覺,表示壹種路過的態度。
之後網名就在網絡上開始了強烈的反響,在網絡上不談政治,不參與任何敏感話題的討論,表現出與自己無關,自己什麽都不知道的回帖,他表示自己是路過的立場。結果這個詞壹炮而紅,甚至成為了當年的十大網絡熱門詞匯之壹。
甚至都在以後出現了打醬油族,這壹種人就是在出現了公***影響的事情之後,自己明明,表現的反應很強烈或者是積極圍觀,但就是不做任何回應。如果社會需要他們參與了,他們就會,表示拒絕然後告訴他們,我就是打醬油的。
此後打醬油這個詞匯就演化變為了吃瓜群眾,其實只是換了幾個字,本質並沒有換,這就叫做換湯不換藥!
打醬油其實就是現實的意外情況和互聯網文化的交融所產出的產物。在此之前很多地方都出現過打醬油,比如狀著名作家賈平凹的文章裏就出現過打醬油,還有陳佩斯的小品裏面也出現過打醬油,但是都沒有過炒作,而且不像現在推廣度這麽高。這就說明了,互聯網對我們生活,在壹種不知不覺的情況下開始了滲透和蔓延。
透過現象看本質,就可以看出來我們的生活現在已經開始離不開互聯網的影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