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看古裝影視劇時候,經常看到劇種的古代貴族婦女身上的飄帶,它叫披帛或者披紅,披帛是古代婦女披搭在肩背、纏繞於雙臂的長條帛巾。 壹、古代披帛的起源 披帛是古代婦女服飾,在唐代廣泛流行。用銀花或金粉花的薄紗羅制作,壹端固定在半臂的胸帶上,再披搭肩上,旋繞於手臂間。 披帛是長條形狀的巾子,搭在肩上,纏繞在手背間,壹般都是薄薄的紗羅裁成,上面有印花,或者是金銀線織就的圖案。 披帛這種「 ”時裝”,借鑒了當時風行的西域舞伎的舞衣。而唐代的女子們從舞臺服裝中汲取靈感,而日常穿著也可以升華為表演服裝。 披帛分兩種:壹種橫幅較寬,長度較短,多為已婚婦女所用;另壹種長度可達兩米以上,多為未婚女子所用。如今這種裝飾已經很少有人穿著了。 相傳披帛源於秦漢,唐代開始盛行,壹般未婚女子皆作為裝飾物。到宋代時被稱為披帛,古代女子披上它它會使自己,走起路來翩翩起舞,它通常是紗羅制成的。 還有壹說,披帛不是中土固有的服飾,可能是來源於西亞,更詳細點是來源於波斯,而波斯人披帛的習慣,則可能是受到希臘化的影響。不過,目前還無法考證。 二、披帛在唐代最流行 唐代開元以後,披帛開始出現在每壹個追逐時世裝的女性肩上。從此,自信開放的大唐女性們奉行服飾上的華麗精巧。 《舊唐書輿服誌》裏這麽說:「 ”風俗奢靡,不依格令,綺羅錦繡,隨所好尚。上自宮掖,下至匹庶,遞相仿效,貴賤無別。” 唐代時期墓室壁畫中有壹個***同點,即壁畫女性人物的服裝中都有壹長條狀巾子披在女性身上。由此可見,披帛這壹長條狀巾子在唐朝時期最為流行。 唐玄宗就曾頒下詔令:宮中二十七世婦和寶林、禦女、良人在隨侍和參加後宮宴會時,都須身披繡有圖案的披帛。在壹些傳統節日時,如中秋、端午等,宮女必須身著披帛。 唐代婦女為使自己的服裝更富有藝術魅力,她們在外出行走時都在肩、臂上披上「 ”帔子”,遮風暖背。在室內或宮中花園裏披上比披子更長的帶子「 ”披帛”。繞肩拽地,似仙女下凡。 披帛的材料有綾、帛、絲、羅等,顏色以紅、綠、黃為多,不同顏色的帔與衫裙相搭配,構成了當時婦女五彩繽紛的服裝,更突出了這壹時期婦女服裝豐潤飄逸的特色。 三、披帛的衰落 唐宋兩代是披帛在中國最流行的時代,上至宮廷貴族,下至普通婦女,歌舞妓,都曾普遍在上襦上披壹條精美的披帛。可見,其在當時流行程度。 到了宋代,女子「 ”披帛”從皇家貴婦的「 ”霞披”到平民女子的「 ”直披”。隨著歷史的發展,這些服飾逐漸消失。不過類似「 ”帔子”的長、方圍巾以其實用功能仍在現代社會中流行開來。 後來,人們只能從敦煌飛天畫壁、出土陶俑、影視歌舞的古典劇目或漢族傳統婚禮中偶爾領略,欣賞其長虹絢霞般飄逸、浪漫、飛揚的神采了。 以至後世往往把傳說中的仙女也想象成披著披帛的樣子,可見其與漢服真乃絕妙的搭配,可惜後來蒙元入侵,原有的許多文化都遭到了巨大破壞,而逐漸失傳。 披帛這壹略帶奢侈之風的藝術服飾也在明代基本消失,僅在部分強烈崇尚宋風的江南歌舞妓和明代繪畫中保留,如今,披帛更多出現在古裝劇或者舞臺劇中。 總之,披帛曾經在古代是非常流行服裝,到現在為什麽沒人帶披帛了 這麽好看的裝飾物都失傳了,究竟是什麽原因呢?各位看官,妳說呢? 喜歡的朋友,請關註、轉發、分享、點贊、評論、收藏吧!
上一篇:國外智能化風控開始時間下一篇:壁紙的種類和特點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