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炒年糕,我記得小時候,我媽經常帶我去鄉下。午飯要吃炒年糕,五毛錢壹個,我守在攤販的鍋邊,任憑烈日暴曬,塵土飛揚,也擋不住我對炒年糕的喜愛。攤主關攤的時候,我還意猶未盡。我摸了摸自己的肚子,心想如果有,我還是可以的。
雖然吃了壹頓好飯,但也為媽媽緊緊攥著的人民幣感到惋惜。壹天都不想吃,壹頓飯就全花光了!
長大後才知道,媽媽手裏的錢來之不易,就像壹個炸糕的制作過程,艱難而復雜!
炒年糕是貴州壹種古老的民間工藝。在那個機器還沒有普及的年代,壹個小小的手工炒年糕至少需要六道工序。
別煩我,但是聽我說:
第壹,秋收水稻成熟時,需要在桶裏脫粒,然後曬幹;
其次,幹米通過窩去殼。有句諺語叫:人工淘米是汗!妳可以看到它是多麽容易。脫殼後,用簸箕和篩子將米粒從稻殼中分離出來;
第三,有了白花花的糯米,接下來就是用溫水泡壹夜,然後洗米(洗的目的是保證做出來的粑粑更白更開胃。)然後放在火上的木桶裏蒸。
第四,將蒸好的糯米倒入木盆或石盆中,用木棍擊打,直到米粒全部搗碎,變得粘稠。
第五,在粑粑的過程中,需要同時做豆沙。豆沙是糯米粑粑最好的“開胃菜”。如果做得不好,再好的巴巴也不好吃。豆沙做好之後,就是包裝的過程。為了好看,包裝是最重要的,非常考驗手藝。如果包裝不好,很少有人會買。
第六,包好的粑粑只能叫豆沙粑粑,還需要最後壹道工序——油炸,才能成為油炸粑粑。這個過程也很有講究。妳要選擇最好的菜籽油,保證炒出來的年糕色香味俱全。同時也要掌握火候。火大的時候容易糊,小的時候容易粘鍋。要做到“外嫩裏脆爽口”不是壹朝壹夕的,需要反復的嘗試。
所以炒年糕是貴州的老手藝了。
如果說小時候炸土豆讓人垂涎三尺,那麽小時候炸土豆讓我欲罷不能!
記得小學的時候,因為離家遠,中午不能回家吃午飯。我父母會給我壹毛錢。我終於熬到中午,放下書包,以百米加速度跑到炸土豆的小攤前享受美食。壹毛錢壹串,壹串三塊的土豆,帶辣椒。
因為太餓了,聰明的學生會多放點辣椒。更有甚者,因為土豆是片狀的,所以很多人把土豆串放平,在薯片上堆壹層厚厚的辣椒。
吃完後,我熱得喘不過氣來。這時候我趕緊打開水龍頭,飽餐了壹頓。當辣味耗盡時,已經是飽餐壹頓了。
後來老板變聰明了,在辣椒粉裏加了很多鹽。鹽多了辣少了,我們的機會主義終於消失了。
如今生活在貴陽,午餐有時會選擇炒年糕和炸土豆,但吃不到小時候的香味,流口水、欲罷不能的感覺只能留在記憶裏。
還有壹種油炸小吃,是我最喜歡的,叫煎炸。
制作它的主要原料簡單方便,包括面粉、雞蛋、食用油、糖、豆粉。
先將三個雞蛋剝殼打散,放入150g面粉中,加入600g左右的水使其成糊狀,攪拌至成無疙瘩的稀面糊。
然後大火,把面糊倒入鍋中,邊加熱邊攪拌,直到大部分水分蒸發,面糊熟了變得粘稠。
將煮好的面糊倒入事先抹油的平底鍋中,抹平至2厘米左右的厚度,然後靜置,冷卻成型。
把成型的餅倒出來,切成小塊,在豆粉裏滾壹下,然後放鍋裏炸。油炸至表面金黃,然後取出。火候妳得掌握,炸了就不好看,也不好吃。
最後裝盤,撒上糖。
真的很甜很好吃,入口即化,外酥裏嫩。從小就愛吃,現在偶爾也會自己做。類似於炒鮮奶吧,但更簡單。妳喜歡哪種油炸食物?歡迎下面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