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坎墩歷史文化

坎墩歷史文化

坎墩街道是長三角都市群中正在崛起的新興城市——慈溪主城的北區,位於杭州灣南岸,滬、杭、甬經濟金三角的中心地帶。東距東方大港寧波港62公裏,南連中橫線(329國道復線)和杭甬高速,北經杭州灣跨海大橋連通國際大都市上海。由於地處寧紹平原和北亞熱帶季風區,全境地貌壹馬平川,年平均氣溫16c°,平均降水量1273mm,無霜期長達257天,四季分明,氣候宜人。 坎墩的形成史是壹部築塘圍塗史,也是壹部移民史。自明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築成坎墩的第壹條海塘——新禦潮塘,至清嘉慶元年(公元1796年)築成晏海塘,歷時325年,坎墩現境全部形成。因主要聚居地二塘卦象座於坎位,故稱坎塘,後為防海在坎塘邊築壹數丈高之烽墩而稱為坎墩。現有常住人口4.8萬人、暫住人口約2.6萬余人。常住居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的移民後裔,眾多的姓氏是壹個很好的見證。至2005年底,全街道***有247個姓氏,其中1000人以上大姓***12個。胡、孫、陳、沈均在2000人以上,胡姓總人數為10400人。移民過程主要有兩個階段:1978年以前以漢族移民為主;1978年以後以少數民族移民為主。至2005年底,全街道有壯族、苗族、滿族等常住少數民族13個***540人,大多是改革開放後,以婚嫁方式落戶坎墩的新移民。  坎墩的建制區劃歷史上有多次變動:原屬紹興府余姚縣,明至清初,東部歸梅川鄉轄制,西部歸雲柯鄉轄制,清時分設保德鄉和沐仁鄉;民國29年(公元1940年)置坎墩鎮;1950年析置坎西、坎東、直塘3鄉,1954年劃歸慈溪縣;1983年9月改制為坎東、坎西鄉,次年6月坎西鄉改制為坎墩鎮;1992年5月坎東、坎墩兩鄉鎮合並置坎墩鎮;2001年10月,原坎墩鎮撤鎮設立街道辦事處,並入慈溪市主城。現區域總面積30.32平方公裏,下轄12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  工商貿發端較早,歷史悠久,素有“十裏長街”之稱。自明時築塘圍塗以來,四方移民陸續遷入,沿坎塘聚居人口不斷增加,自西向東逐漸形成四個街區以及周家路市、二竈市兩大中心集市。至清末民初,坎墩成為浙江省最大的集鎮之壹,為當時姚北著名的山貨藥材、漁鹽棉繭等農副產品的主要集散地。清代詩人胡傑人曾以“十裏橫塘住萬家”等詩句描述其時人氣之旺、商業之盛。老街中部的周家路江以前可通航20噸級船舶。郵電事業發端較早,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已在周家路設郵政代辦所,民國36年通達電話。現有程控電話萬門,2003年開通了小靈通業務。改革開放後,服裝針織、機械電子、家用電器、汽摩配件、塑料化纖等行業在坎墩迅速崛起,並相繼成為支柱產業。傳統農業以精耕細作為主要特色,以“間種套作”的立體栽培為主要模式,著名特產有大白蠶豆、麥冬、辣椒幹、紫香大頭菜等。2006年,全街道***實現工農業生產總值44.33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2.41億元,稅收收入1.28億元,財政可用資金8169 萬元,居民人均收入8865元。  “十裏長街”名人輩出,文化底蘊深厚。清時有著名詩人潘朗、施烺、鄉紳沈伊水、詩人兼名醫胡傑人、舉人胡價人;近代有原浙東工農紅軍第壹師師長費德昭烈士、著名詩人施叔範先生;現當代有著名連環畫大師胡若佛、歷史學家胡玉堂、美國總統獎獲得者陳貴強博士等鄉賢精英。通過數百年的積澱,形成了圍墾文化、移民文化和商貿文化三大地方文化體系,孕育了寧波市第二大地方劇種——姚劇。  

  • 上一篇:“民以食為天”。有哪些關於美食的歷史故事?
  • 下一篇:玫瑰花茶的功能和功效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