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經”字的由來與含義

“經”字的由來與含義

漢字的“經”字,本意是指織布機上縱向的線——經線。織布時,要先把經線固定,橫向的緯線才能來回穿梭,織成布。

隨著時間發展,“經”字慢慢就有了引申意義,除了紡織、經營、經常的意思外,“經”字還引申有治理,遵循,教化等等意思。

比如我們現在常說的經管,經理,經歷,正經,離經叛道,等等。

漢字出現之初,是沒有紙也沒有印刷術的年代。

文字最早的雛形是刻劃符號,出現在燒制的陶器上,比如西安半坡遺址上出土的距今6000——7000年的碎陶片上,就有很多這樣的刻畫符號,只是現在人們還不知道它們代表的含義。

到了原始社會後期的殷商時期,比較成熟的漢字出現了,就是用來占蔔和記錄國家重大事件的甲骨文,刻在壹些龜甲獸骨上。

等到商周時期,出現了青銅器,文字刻築在青銅器上,叫做金文,鐘鼎文。

同時,這壹時期開始出現竹簡,壹根壹根的竹簡,用線串接在壹起。這些串竹簡的線,就像織布時的經線,再加上“經”字的引申意義,所以,我國最早的壹部詩歌總集叫做《詩經》,老子的著作被後世稱做《道德經》。

造紙術是我國東漢時期的蔡倫,經過反復實踐才發明的,之後慢慢向世界各地傳播。到了唐代,中國又出現了印刷術。這兩項發明,極大的促進了世界文化的發展與交流。

2500多年前,佛教在喜馬拉雅山南麓發源,當時,佛經是用梵文寫或者刻寫在貝多羅樹的葉子上的,就像中國的竹簡。

“貝葉”是梵文音譯與意譯的結合,取葉或書寫的意思。

佛教在東漢時期傳人中國以後,寫在貝多羅樹葉上的佛經也隨之壹並傳入。因為中國有將重要典籍稱作“經”的傳統,所以譯成漢字時,就把它們統稱為“貝葉經”。

中國西藏是現在世界上貝葉經存世最多保存最完好的地區。

貝多羅樹是棕櫚樹的壹種,生長在佛教盛行的印度和斯裏蘭卡壹帶,高可達30多米。多羅樹的葉子富含蠟質,質地緊密厚實,色澤光潤,外形平整細長,可裁成規整的長方形,用來記錄佛經,每片貝葉經上都有壹個孔,用線連在壹起,便於保管保存,流傳後世。

我們通常所說的經,就是指這些具有教化作用的經書。

而經典的含義要更廣泛壹些。

  • 上一篇:國內標準門尺寸規定
  • 下一篇:蘆筍,天生麗質,是西方人餐桌上的蔬菜之王。如何挑選和食用呢?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