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儒家的角度來說,喪葬禮儀體現的是孝道,每個人都有老去的壹天。所以,要以某種形式緬懷逝去的親人,讓生命以另壹種形式延續。
經過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喪葬文化已經成熟。今天,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祭祀習俗。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墓碑上刻的精美文字。
每年清明節掃墓,相信很多人都會註意到墓碑上壹些常見的字,比如“我失憶了,所以我考砸了”。但是很多人只知道這些話是關於逝者的,卻不知道這些話的具體含義。
其實這些話理解起來很有必要,也不難。其中有些與古代漢語中常用的異體字相似。古義和今義有壹定的聯系,每個詞都有自己獨特的含義。
先說最容易理解的“老”字。我們常說的故人,故國,故友,都有老年和過去的意思。所以,應用到追悼會現場,“老”代表死亡的意思也就不難理解了。
在古人看來,直接用“死”“死”這兩個字來形容逝者,是極大的不公。所謂逝者已大,所以他們用委婉的方式來表達內心的敬意。但由於這個詞的使用範圍很廣,墓碑上並不需要存在,所以有些墓碑會省略這個詞,直接刻上“明顯的參照”
相對來說,“賢”這個詞沒有“賢”這個詞常用。“賢”字的使用需要壹定的前提條件,其性質更傾向於褒貶。指此人生前品德高尚,做過許多有益的事,在社會上有很大影響。壹般來說,在墓碑上使用“賢”字的人,多是這個家族中輩分最高的長輩,在這位長輩之上就沒有別的可記載了。
“賢”的使用範圍顯然比“賢”大得多。從字面上看,“賢”是祖先對死者的尊稱。與“考言”連用,指已故的父親母親,表達對當年駕鶴西行的父母的無限思念、回憶和懷念。
至於“考”和“從”,是墓碑上最常見、最廣為人知的兩個字。“考”字原指父,“從”原指母。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兩個詞的用法逐漸形成了另壹個約定俗成的規則,統壹指代已故的父母。
時至今日,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觀念的轉變,已經去世的人大多已經火化,立墓碑不再是壹種必要的選擇。但作為炎黃子孫,我們還是要飲水思源,心中要對逝去的先輩、長輩有敬畏之心。所以要對墓碑文化有壹定的了解,不要因為自己的無知而褻瀆死去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