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民間有許多關於端午起源的美麗動人的傳說。古時候有壹對戀人,都是有名的歌手,經常唱民謠來表達彼此的情意。但由於封建禮教的束縛,兩人無法成婚,於是兩人都在絕望中死去。人們在三月三日唱歌紀念這對夫婦。
生活、健康、運動與健身清朝、唐朝、隋朝、商朝
壯族龍端節
第二,唐代壯族有壹個叫“劉三姐”的歌女。她很聰明,經常用民謠贊美勞動和愛情,揭露富人的罪惡,富人對她又恨又怕。因此,有壹年的三月初三,當劉三姐在山上砍柴時,富人派人砍斷了藤蔓,導致她掉下懸崖而死。為了紀念這位歌手,後人在劉三姐去世的那天聚集起來唱歌。壹唱就是三天三夜,歌圩就這樣形成了。
這些傳說現在很難證實,但它們是由宋人寫的。書中有壹個記錄:“當谷物成熟時,強壯的人選擇壹天崇拜上帝,男人和女人將在盛大的聚會上唱歌。”這說明當時的歌圩也很繁榮。宋元以後,壯族山歌的發展尤為突出,歌會成為文化娛樂和男女浪漫的場所,並有拋繡球的遊戲。
女子將繡球拋給心愛的男子後,兩人雙雙退出歌壇,互贈定情信物。到了清朝,形成了千人參加的大型活動。編輯於1934據記載,當時廣西有二十六個縣,幾乎遍布廣西。
“龍段”是壯語,原意是“下田壩趕街”。在古代,壯族先民依山傍水建村。每年春天,壯族人民聚集在各地,選擇吉日開放市場,交換稻種和農具,形成了早期的市場貿易。在壯鄉的春交會上,青年男女用歌聲說話,邀請情侶三五成群唱歌。老人們在市場上找親戚朋友,追到老情人。當地漢族人稱龍段街為“花街”、“浪漫街”。
富寧縣的龍端節確實是壯族人的情人節,而廣南、文山、西疇、硯山、麻栗坡等縣的壯族人把這個節日稱為“何丹點”和“河嘎尼伊”,趕集的形式也和龍端街壹樣。
阜寧縣歸朝鎮孟村的龍端節歷史悠久,過節的人或多或少。幾百年來從未停止過。據說1979年“龍段節”期間,數萬壯族青年前往孟村,平時安靜的孟村熱鬧非凡,是孟村歷史上最有意義的壹天。
壯族龍端節
龍端節的孟村成了歡樂的海洋。這壹天,在經過孟村的323國道兩旁的攀枝花樹下,聚集著壹群群唱歌的人。很多年輕人因為唱歌,從陌生人變成了戀人。在眾目睽睽之下,伴隨著人們善意的陣陣笑聲,他們攜手走進了森林深處,引得過往車輛駐足觀看。孟村的村道、田間,更是人山人海,歌聲如潮。
壯族龍端節
山潮、水潮不如人潮。為了迎接遠道而來的客人,孟村漂亮的壯族姑娘們把前幾天村民們準備的糯米花、糯米糕、糯米酒拿出來,贈送給所有的客人。美麗的姑娘,讓遠方的壯族小夥子倍感親切,歡快地歌唱;醉人的酒歌讓客人們開懷暢飲,手舞足蹈。班彥春激動地說:“今年的龍端節和往年不壹樣。妳看,鎮上的幹部來了,縣裏的幹部來了,州裏的領導也來了。壹是來慶祝我們的“情人節”的,二是來引導莊家脫貧致富的。”壹個老人接過班彥春的話說:“漢族兄弟來了,苗族公婆來了,瑤族姐妹也來了。這樣幹群之間互相溝通,壯族和其他民族過的節日,就是我們壯族家庭最幸福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