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畫家張提出的藝術創作理論是“自然是外教作的,心來自中國”。它是中國美學史上“師法自然”理論的典型表述。“自然”就是自然,“心源”就是作者的內心感受。換句話說,藝術創作來源於師法自然,但自然之美並不能自動成為藝術之美,對於這個轉化過程,藝術家的內心感受和建構是不可或缺的。
張_山水畫的另壹大特點是以墨為主,不貴濃艷。這種“價廉物美”和“小筆墨”的水墨畫法,是繪畫技法上的壹大突破。
張在理論上的貢獻是巨大的,對中國畫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他的《畫風景》雖然沒有流傳到今天,但他提出了“師從外教自然”的創作方法,主張客觀物象與主觀情感的統壹,成為繪畫的不朽名言,在中國美術史上具有重大意義,對後世的繪畫理論產生了重大影響。
中國的山水畫歷史悠久。在發展的長河中,古人始終遵循著“師古人,師造化,然後師本心”的原則。“師法古人”就是臨摹和學習前人的理論,把握古人的精神,強調“晉松楚原”,強調“以元人的筆墨運宋人的谷谷”。了解宋人的精疲力盡和知識的精神,加強對溝壑結構的表達,以及元人對筆墨的認知和表達。臨摹是獲取傳統的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固本清源,守正創新。“師法自然”就是通過實踐將從傳統中汲取的養分轉化為自我意識,在觀察自然、理解生活中創造自我,激發本體的原始思維和獨立品格,最終達到“師法自然、師於心”的目的。“向初心學習”是我們中國山水畫創作穩步健康前進的重要路徑。它讓我們將筆墨形式語言的表達與藝術精神指向的本體結構相結合,從而建構起中國山水畫創作的本體精神和形式語言。
如何在師法古人和師法自然之間找到平衡,從而秉持中國畫的完整性,為以老師為中心的心靈,也就是創作階段提供有力的支撐,就顯得尤為關鍵。北宋張載曾說:“為天地立心,為人生立命,繼往開來,萬世太平。”中國的繪畫,作為中華民族特有的壹個流派,千百年來被無數先賢繼承發揚。我們要向前人致敬,同時也要總結前人的經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然後繼續豐富傳統。
“十日後,山野晴雨,煙雨為我師”。我們尊重自然,以自然為師。“師法自然”簡單來說就是在面對自然的時候,將從傳統中汲取的養分以實用的方式轉化為自己的筆墨認知和語言,在觀察自然和理解生活中創造自己,激發本體的原始思維和獨立品格,將本體的本源與自然結合起來。黃曾說:“山水畫家必須有壹個創造山水的過程。這個過程有四個方面:壹是爬山迎水;第二,坐看苦難;第三,我擁有風景;第四,三思而後行。這四者缺壹不可。”
目前中國畫的發展還面臨很多問題。如何更好地繼承和借鑒古人的經驗,如何結合當今多元化的信息時代尋找適合中國畫發展的藝術走向,如何吸收西方文化藝術的優點為我所用,仍然是我們都迫切需要思考的核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