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梨花,美貌無雙,武功最高,天下無敵;帶著屈辱和委屈,卻宣示著大義,顧全大局,以德報怨。她的形象是非凡的,美麗的,深刻的,她體現的是中國婦女偉大的獨立精神。
明清小說中有壹個現象。從民間口頭傳說中搜集了許多歷史小說和英雄傳說,由編劇創作加工成案頭讀物,再由普通說唱藝人借鑒、再加工、再創作,代代相傳。後來有人把它們整理成“評書小說”,以純散文的形式發表。在從民間故事、小說到說唱,再到“評書小說”的過程中,故事越來越精煉,人物越來越豐滿。
《西方全傳》中的樊梨花,性格依然模糊,缺乏生活基礎。由於作者的鬼小說寫作風格,有些情節荒誕離奇,如移山填海、入土為安、飛刀帶箭、取魂鈴、綁仙繩等。,而且他在人物塑造上的成就也不高。但是,在後來的民間說唱中,樊梨花的形象得到了不斷的豐富和發展。說書人運用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從現實中尋找人物思想、性格形成、發展、變化的軌跡,使人物形象生動。在眾多講述故事的評書小說中,西河著名鼓手郝在箏中重新塑造的形象最具代表性。
李治(唐太宗死後唐高宗繼位)派兵救大元帥Xi。同時指揮親征,率領三十萬兵馬西進,連取三關。後來不幸被困索陽城求救。李治命(薛之子)為第二元帥,領兵增援,解陽城之危。
兵臨漢江關時,樊梨花聽從老師的指揮轉投唐朝,與薛丁山喜結連理,幫助大唐延續了壹天。薛死後,繼位為西涼大統領,最終在西涼之亂中落幕。由於他的巨大成就,高宗皇帝增加了侯威寧的稱號。
《薛丁山與樊梨花》的故事以唐朝貞觀年間鎮壓西北邊疆亂局為背景,描述了壹幅血性兒女平定邊疆亂局、征戰沙場的壯麗畫卷。其中,薛丁山的《三邀樊梨花》最為流行,並通過戲曲、曲藝等藝術形式廣為傳唱和傳播。20世紀80年代拍攝了豫劇藝術電影《樊梨花》,2000年央視完成了東北地方戲曲藝術電視劇《三邀樊梨花》,現被港臺電視人拍攝成電視劇,豐富了故事的藝術載體。
今天,我們聽到講故事版的《江》,再看看原版的《唐三傳》,仿佛是上輩子的事了。只有原著留下的樊梨花,成長為薛家將真正的靈魂。“命運,能奈我何?好精神!”因此,樊梨花也是《唐傳奇》和《唐代傳》所編纂的初唐傳奇中唯壹對中國文化有貢獻的精英人物。
樊梨花顧全大局、聰慧勇敢、忠於愛情的藝術形象,經過民間傳說、說唱、小說的不斷再加工、再創造,變得更加生動、豐滿、廣為流傳。是中國古典文學中典型的女英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