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農歷四月十八是大孤山鎮壹年壹度的廟會。說到孤山的廟會,據孤山鎮誌記載:“早在宋代就有廟會了,廟會集會地址在下廟戲樓廣場,規模鼎盛時期是在清代的乾隆年間,當時重修海神娘娘廟時,興起了海神娘娘廟會和藥王廟會,每年的四月十八天後宮舉辦民間娘娘廟會,隨著時間的遷移,海神娘娘廟會日漸興隆,特別是道光年間建成戲樓後,廟會盛況日常空前,廟會內容也日益豐富多彩,燒香拜佛,祈福還願等,摻和著文藝節目、戲曲、雜耍、旱船表演,同時還有商品交易,解放初期和文革期間中斷”。另據丹東作家張濤先生所著的《孤山獨白》壹書稱:“娘娘廟會,是舊歷四月十八,據記,這壹天是天仙聖母的生日,僧侶和信徒為慶祝聖誕而興辦廟會,天仙聖母不是壹個人,而是趙公元帥的三位女兒——雲霄、碧霄、瓊霄的合稱,謂之三霄娘娘,故廟會又稱為娘娘廟會。”據歷史記載,孤山古建築群開山始祖倪理休於清乾隆八年(公元1744年)來到大孤山托缽募化三載所建,如此算來,大孤山廟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二百五十年以前了。時至今日,我們可以推想當年,當時,陸路交通並不發達,過往於鴨綠江的來往船只,遙望壹巍峨高山矗立於黃海岸邊,於是停船靠岸,上岸交易,盛況何其空前。特別是四月十八,正逢草長鶯飛時節,長白山的山貨獸皮要運往關內,江南的絲竹瓷器又從山東威海源源而來,孤山就成了南北貨物的中轉站,南來北往的商賈,周邊出海打漁的船家,齊聚古鎮,貿易商談,會親訪友,為大孤山廟會增添豐富的內涵。
每年的廟會時節,正值春夏之交,樹茂山青,綠草鋪野,登孤山眺遠海,天氣或晴或朗,時而陰晴變幻,鹿島氤氳繚繞,蜃樓時隱忽現,有時晴天萬裏,漁帆點點,帆檣往來,景象萬千。“鹿門海市”、“漁島遠眺”已成為歷年來逛廟會時登山的壹大景觀,特別是湯湯洋河滔滔東來,玉帶般飄逸而去,更為登山人增添無盡的情趣和遐想。
過柞林,賞百年老柞,新葉剛展,神情合壹,幽靜古雅。登臨聖水宮,掬壹棒聖水,甘洌清甜,更讓人心曠神怡,神清氣爽,有壹番飄飄如仙之感;與千年銀杏相擁合影,嘆歷史滄桑;踏步地藏寺,看雕磚青瓦,飛檐畫棟,巧奪天工;賞牡丹水杉,仰雲柏青松,笑談人間風雲,幾回流轉。
改革開放以來,東港市、孤山鎮兩級政府連續多年舉辦廟會,每天的廟會都是盛況空前,來自內蒙、哈爾濱、沈陽的各種貨物種類齊全。特別是近年來,廟會內容發生了很大變化,不再是傳統的物資交易,休閑旅遊更是壹種新時尚。猜謎,科普展覽,求醫問藥,各類咨詢宣傳等林林總總,形式多樣,更加貼近群眾生活,更加體現人性化。不但有驚險刺激的馬戲、魔術,還有來自長春、哈爾濱的服裝鞋帽,沈陽、大連的地方名優特產等,整個廟會辦得豐富多彩。各種日用品更是琳瑯滿目,種類繁多;各種名特小吃,民族風味的美味佳肴匯聚古鎮,讓人垂延欲滴,烤蜆子、燒海螺、鹽蝦爬子、煮梭子蟹,讓人留連忘返;服裝區,餐飲區,演出區......八個區域各有特色,再加上各類團體的文藝演出,更讓廟會火爆熱烈,異彩紛呈。
照壹張像吧,讓老人們留個念想;十裏八村的老親故友借此來串個門,聚壹聚;年輕小夥挽著未過門的小媳婦也來逛廟會;老領導、老部下故地重遊,老戰友,老同學借此相聚。連遠在大連、沈陽的遊客都慕名而來,廟會每年都盛況空前,人數在三四十萬之多,交易額達上千萬元。廟會的內容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成為遼東壹道獨特的鄉俗文化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