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夏布是我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壹種特色布。它的原料是火草,是青溝和山坡上常見的黍。中草藥書上叫火草。據史料記載,穿火草衣的民族很多,有傈僳族、納西族、彜族、白族等。西南少數民族制作和使用火夏布已有500多年的歷史。在我國紡織史上也是非常獨特和罕見的,可以說是我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重要發明。
每株有5 ~ 65,438+00片尖銳的矛狀葉,葉和根被黃白色的細毛覆蓋,葉背面是白色纖維的薄膜,交織無序。在古代,人們把它拿去曬幹。用火石生火時,作為火鐮打火的火絨,故名“火草”。祥雲的傈僳族人把火草葉背面的白色纖維扯下來,擰成線,用粗布或棉花織成。
火夏布的制作過程主要經過以下幾道工序:采摘火夏草→拆撚→拉麻皮→撚麻線→紡麻線→煮麻線→爐洗麻線→拉經線→織布→火夏布。
采集新鮮的火草是壹項季節性很強的技術活動。每年農歷6月24日火把節到8月15日中秋節,是傈僳族人上山到項城鎮村德村白龍潭采集火草的繁忙季節。傈僳族人要在這個季節之前采集完鮮火草,因為這個季節之後采集的鮮火草的白絨不容易扯掉。摘回家的火草鮮葉需要清洗幹凈,然後當天晚上馬上撕絨,因為火草壹旦失水就不容易撕下白絨。撕的時候把葉子的尖端掐掉,撕去壹半連接另壹半,邊撕邊擰成線,和這個同時把所有的葉子連在壹起,然後用標準的方式繞成線枝,晾幹,準備編織。
用火草紗織成的麻紗,經過煮染、清洗、打漿、漂白、軟化、固化、潤滑、經拉伸等壹系列工序,就可以在織機上織成。在紡紗的過程中,在經紗中加入緯紗,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在緯紗中加入火草線、麻線和喜歡的彩線,然後壹根壹根紡出自己喜歡的火草布。
祥雲傈僳族制作的火夏布,因為裏面織有麻線和彩線,所以有棉毛混紡的效果。他們制作的衣服、包、被、手帕等生活用品,既保留了火草原生態材料帶來的舒適,又增加了真實性、實用性、藝術性和地域民族性,充分體現了祥雲的迷人風光。隨著火草布制作技藝工作坊的建立,越來越多的白龍潭傈僳族人加入了火草布的傳承隊伍。活草布成品在上海桃花節、雲南旅遊交易會、雲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展、進社區進校園等活動中也備受青睞。逐漸形成了集民俗節慶消費和非物質鄉村旅遊體驗為壹體的文化旅遊產業鏈。(祥雲縣文化和旅遊局羅丹顧桂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