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恨水,原名張辛苑,安徽潛江人。他長期從事新聞工作,是壹位多產的小說家。他能把纏綿悱惻的言情小說和驚心動魄的武俠傳奇融於壹爐;它可以將傳統的章句小說與西方小說、電影和新的戲劇技巧結合起來,從而贏得許多讀者。他的代表作《啼笑因緣》主要通過年輕的杭州人範家淑在北京與天橋歌女沈鳳喜的愛情悲劇,反映了北洋軍閥統治時期黑暗動蕩的壹個社會面。小說的故事從主人公範家樹乘車前往天橋開始,包括先農壇和水心亭,天橋的雜技說唱和各種小吃,以及範家樹和沈鳳喜在先農壇柏樹林的相遇。所以看過《啼笑因緣》的人,都會對20世紀20年代的立交橋印象深刻。
老舍,原名舒慶春,是著名的作家和戲劇家。他的作品通俗簡潔,被譽為語言大師。老舍喜歡坐“叮當車”(有軌電車)到天橋上看戲,喜歡在小攤上吃各種小吃,喜歡坐在長板凳上看“拉丁電影”,甚至喜歡去農民住的客棧,躺在大同鋪上和底層的人聊天。天橋給了他很多創作素材。1950年創作了以立交橋旁壹條臭水溝為背景的話劇《龍須溝》,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晚年,他打算寫壹部以天橋為背景的小說,可惜未能如願。老舍生前愛聽新在天橋《萬聖軒》的演唱,勸新學文化。他還介紹了吳祖光與新訂婚的情況。吳和辛結婚時,老舍主動請纓為女方主持婚禮。
從天橋的歷史沿革可以看出,天橋已經從壹個以風景為主、市場為輔的旅遊區發展成為壹個以娛樂、餐飲等行業為主的市場區。北京市宣武區為了重鑄具有天橋特色的新時代民俗文化,吸引天橋民俗文化的後代回歸演出,成立了天橋民俗藝術團,邀請幸存的天橋老藝人出山,對天橋民俗文化進行發掘、收集、整理、演出並傳授,使這壹具有濃郁京味的文化遺產在增添新的內容和表現形式後得到保護和傳承。以後妳會有機會看到精彩的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