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舉措,是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推動需求結構調整,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區域和城鄉協調發展,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解決制約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大結構性問題,為實現可持續發展創造條件。推進需求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擴大內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動力保障。長期以來,我國經濟發展主要靠出口和投資拉動,經濟發展的後勁和動力不足。擴大內需特別是國內消費需求,推動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和出口向依靠消費、投資和出口協調發展轉變,充分發揮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動力作用,為可持續發展提供持久動力。近年來,中國通過家電下鄉、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調整收入分配等措施,擴大了國內消費需求,促進了中國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積極發展以現代服務業為重點的第三產業,尋求“以高新技術為先導,以基礎產業和制造業為支撐,促進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現代產業格局,依靠壹二三產業的協同帶動經濟增長,依靠科技進步促進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相協調,促進可持續發展。上海“四個中心”建設促進了上海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為上海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註入了新的活力。促進區域和城鄉協調發展,提高經濟發展的整體質量和水平,為可持續發展創造條件。由於各種歷史和現實原因,城鄉之間、東部地區與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存在較大“差距”,農村和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後,不利於我國社會經濟長期穩定發展。促進區域和城鄉協調發展,對經濟發展進行區域布局,合理布局生產力,突破地理和自然條件的限制,促進可持續發展。中國通過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城鎮化改革等戰略舉措調整生產力布局,有利於提高經濟發展整體水平,為實現可持續發展創造條件。推進收入分配結構調整,縮小收入差距,維護社會公平,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只有實現利益和權利分配的公平,才能激發勞動者極大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追求更高的效率,促進可持續發展。推進收入分配改革,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擴大中等收入比重,調節過高收入,縮小收入差距,實現共同富裕,維護社會公平和社會穩定,為可持續發展提供良好的社會條件。近年來,中國通過稅制改革、提高最低工資標準、提高最低保障和扶貧標準、提高養老金比例等措施,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把維護社會公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緩解社會矛盾,為實現可持續發展創造穩定和諧的社會條件。
上一篇:國家博物館出售什麽物品?下一篇:派對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