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如何實現新媒體與傳統文化的共贏互動,是每壹個學者和媒體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如何實現新媒體與傳統文化的共贏互動,是每壹個學者和媒體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在新媒體時代,傳統文化的傳播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如何更好地融合兩者的優勢,實現多媒體和傳統文化的繁榮,是學術界和產業界的共同期待。微信官方賬號“大地詩”,由北大著名學者陸教授創辦,是陸教授作為學者對新媒體傳播內容的壹次探索,也是尋找新媒體與傳統文化互動的壹次有益嘗試。

關鍵詞新媒體;傳統文化;《土地詩》;媒體融合;互動關系

唐詩宋詞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滋養了古往今來無數知識分子的精神空間。歷代聖賢詩意地生活在審美的世界裏,在詩歌的滋養中享受心靈的自由。雖然這是壹種理想的人生狀態,但無論是學術界還是工業界,都有很多執著的追求者。尤其是在互聯網時代,越來越多的快餐式文本湧入,越來越多的媒體人開始推崇技術,越來越多的前沿和熱點聚焦在新媒體的石榴裙下,而傳統文化似乎與這個時代漸行漸遠。但即便如此,誰也抹不去曾經與日月爭輝的傳統文化的輝煌。因此,在媒體不斷商業化的現實中,如何讓傳統文化在新媒體壹統天下的趨勢中綻放,如何讓新媒體在傳統文化的培育中永葆青春,是學術界和業界應該共同思考的重要問題。換句話說,實現新媒體與傳統文化的共贏互動,是每個學者和媒體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壹、土地與“土地詩”

眾所周知,北大著名學者魯教授早年曾就讀於安徽大學中文系、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復旦大學新聞學院。要在高校教書,也是北大之前的清華。這種豐富的經歷註定了土地會成為壹個不壹樣的媒體人。所以當他“誤入傳媒行當,不知是因為對新聞的控制太嚴,還是因為覺得新聞的寫實不能充分發揮他的想象力和語言能力”[1],所以只對允許想象和發揮的領域感興趣,比如人物采訪、紀錄片、專題片。這種興趣大多源於這片土地對文學的熱愛。雖然大學畢業時沒有去過文學雜誌,但“文學的夢,總是像壹朵雲,在心靈的天空裏,時而濃,時而淡”,這就奠定了魯成為有情懷的學者,有溫度的媒體人的基礎。童兵先生在《陸上詩三百首》的序中也說:“陸上穿越文學,偶然成為記者。”

  • 上一篇:女生第壹次見面應該怎麽做?
  • 下一篇:如何自學黑龍十八手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