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禮儀中雖有“三千禮三百曲”之說,頗為復雜,但其建立和實施無非是“因飾群而表情立文”,源於人性,聖賢傳世,是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必備因素。所以古人說“禮之重要,所以國也”。
隨著時間的推移,現代的社會結構和物質文明與古代相比已經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所以壹些傳統的禮儀已經失去了意義。對有價值、可行的傳統禮儀,要通過現代解讀賦予積極的內涵,增強人們的自信心和認同感,獲得國際尊重。
荀子強調禮,主張禮是為防止人際糾紛而制定的規範。荀子《論禮》開篇就說:禮從何處起,即人與物之間能達到和諧。
壹百多年來,中國積貧積弱,所以中國人有壹個神話,認為積貧積弱的原因在於傳統文化的阻撓,所以會想辦法快速擺脫。文化更抽象,禮儀更具體,所以傳統禮儀被認為是封建的、保守的、迷信的,應該首先被推翻。今天來看,這個神話可以被澄清,傳統禮儀可以和現代化、國際化齊頭並進。近年來,又有壹種神話認為,全球化會使各國文化趨於壹致,因此無需講究傳統文化和傳統禮儀。但觀察先進國家,都是反其道而行之。
全球化是跨國企業的商業行為和口號,對世界各國的衣食住行、娛樂消遣都有很大的影響。但先進國家並沒有拋棄傳統文化和傳統禮儀,而是盡力維護本土文化的民族特色。比如在東京的街頭,在日本的農村,隨處可見傳統服飾和傳統禮儀。原因很簡單。科技能趕上,商品容易模仿。傳統文化和禮儀是富有歷史記憶的寶貴資產,無法追趕和模仿,壹旦失去就很難恢復,所以民眾自動自發地保存下來。
以旅遊業為例,缺乏民族特色的混凝土叢林讓大眾缺乏興趣,而富有民族特色的地區則讓遊客趨之若鶩。基於此,同樣的禮儀缺乏主觀性,大家只是行禮如儀;具有民族特色的,既主觀又有吸引力。因此,中國人應該以傳統禮儀為榮,不應該把它視為過時或不時髦。這就是轉化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