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以活動為載體,搭建傳播傳統文化的平臺。
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增強文化積澱。首先要求學生調查相關傳統文化,寫調查報告,分析現狀,展望未來。這樣的調查可以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加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二是組織學生慶祝各種傳統節日。比如,春節期間,要求學生了解“年”的由來以及各地過年的不同風俗習慣,記錄各家獨特的春聯。清明期間,組織學生到烈士陵園掃墓;端午節期間,組織學生包餃子;中秋節期間會舉辦詩歌朗誦會,朗誦明月的詩句和歌曲的婉約篇章;重陽節,秋天去遠足等。第三,定期組織相關實踐活動,如讀書會、辯論會、詩歌會、參觀、國學講座等。四是組織學生寒暑假進行文化旅遊,參觀名勝古跡,親身感受和體驗悠久燦爛的傳統文化,最後寫壹篇調查報告。
(二)開設傳統文化課,加強人文基礎知識的訓練。
語文老師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長,講授傳統文學,包括詩詞鑒賞、儒家經典、中國古代文化、中國傳統美德、中國民俗等。同時,以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為基礎,對學生進行書法、國畫、構圖、閱讀、文學鑒賞、人物傳記、文學常識等基礎知識的訓練。,將情感熏陶與審美趣味培養、人格培養與社會責任、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三)語文訓練與人文素質教育應和諧統壹,傳統文化應融入語文教學。
漢語是最有詩意的語言。簡單的文字不僅表達了豐富的內涵,還創造了優美的意境。比如國畫,寥寥幾筆就蘊含著豐富的內涵,能營造出壹種悠遠的意境。中國的語言文字也是如此。“小橋流水”這句話是由流水、青石板、白墻黑瓦、吳儂軟語、飛鳥、舞燕三個簡單的詞語組成的。所以,讓學生感受語文之美,讓他們感受意境,是老師的職責。與學生交流是激發學生想象力的好方法,可以使學生融入意境,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老師也可以將傳統文化融入生活,比如秋風,“看到無錫城的秋風,作家都躍躍欲試”;周五,“冬天已經來了,春天還會遠嗎”;星期六,“大聲唱我的歌,喝我的酒,在綠色的春天,讓我回家”;開心時“晴空鶴排雲,引詩碧霄仙子”;當妳悲傷時,“但既然水還在流,雖然我們用劍砍它,但更悲傷的是舉杯消愁”和“這壹次,妳怎能得到壹句悲傷的話”;浪費的時候,勸“壹粥壹飯來之不易,想物質資源都難”;大膽,“既然上天給了人才,就讓它就業吧!,旋壹千銀子,全回來!”。有了這些傳統文化的積澱,妳還怕作文不出彩嗎?
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並不難。教師要用優秀的傳統文化滋養學生,使學生在閱讀和寫作過程中糾正背離傳統文化的傾向,繼承和發揚民族文化,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