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是進行思想教育的主陣地,滲透教育、糾正學生錯誤思想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比如把壹個成績好的“資優生”調到後面坐,而把壹個“學困生”調到第壹排坐,就是“提拔差生”。但這個“資優生”拒絕調到後面,認為“資優生”是班裏的天之驕子。或者容易發脾氣。這時,教師要給予學生“人文”關懷,妥善處理,並引導這個“資優生”去關心他人,進行集體主義思想教育,糾正“傲慢”,抹去“霸氣”,讓這個有優越感的“資優生”逐漸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小學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是教師教育引導學生學習的基本保證。壹個班級、壹個學校的學生的學習習慣,反映的是教師、壹個學校的人文素養。從課前準備到課堂上的聽、說、讀、寫,學生的行為舉止、言行舉止、笑容笑容都要規範。只有健康的頭腦才能過健康的生活。教學圈有句名言:“沒有學不會的學生,只有教不會的老師”。比如學生寫字不規範,老師不改,或者老師自己寫《龍鳳舞》學生模仿,久而久之字跡就亂了。所以,傳統的身教教育方法仍然是教育學生的法寶,“為人先正”。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構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課堂極具流動性。壹節課學生收獲的多少,恰恰是對學生良好學習習慣(聽、說、思、議、寫)的綜合評價。學生要麽就是什麽都不聽,要麽就是想說話,要麽就是心不在焉,積極參與問題的討論,最終導致壹事無成。只有習慣好的學生才繼續露出苗頭。因此,學生的學習習慣是學生全面和諧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學習習慣的教育蘊含著教育的有效性。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課堂上新的學習方式的構建和師生互動都只是“壹張皮”,多維度教育目標的完成都是空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