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壹部中,魏連枝被大家視為異端,在祖母去世時受到大家的打壓和迫害。他很孤獨。
第二部,他鄙夷世俗,特立獨行,卻有壹顆同情弱者,希望未來的暖心。然而,當他對孩子的希望被教唆孩子搶奪搶劫的現實擊碎後,他陷入了孤獨的失望。
第三部分,失業和來自所有人的歧視把他推向了更加荒涼的孤獨。當他談到他的祖母和他的“壹個頭的繭”的生活態度時,他透露出他更深和更頑固的孤獨。
第四部分,為了生存,他走上了壹條違背自己意誌的道路,壹切新鮮的事物和自己的選擇都是令人厭惡和厭惡的,所以他還是孤獨的,是壹種帶著絕望的痛苦和復仇的孤獨。
第五部,他扮俗自殺,作踐他人,毀滅自己,是壹種更痛苦、更絕望、更徹底的孤獨。死亡結束了他孤獨的壹生。
創作背景:
孤獨的人寫於1925年9月至10年10月之間,並在1926年出版了題為《流浪》的小說集。
寫這篇小說的時候,正值五四運動的退潮。魯迅抑郁而猶豫,說自己“很抑郁”。1923年7月,魯迅與周作人不合,搬出八道灣公館。受此事影響,魯迅健康惡化,肺病復發,幾個月後才康復。
1925因支持北師大學生運動遭到反動派鎮壓和圍攻,段解除了他在教育部的職務。艱難的生活環境,家庭紐帶的惡性變化,疾病的折磨,讓他陷入了深深的迷茫和抑郁。
更讓魯迅感到壓抑的是,他曾經信任和幫助過的年輕人,有的出於自保,有的出於私利,有的對魯迅冷淡疏遠,有的站在對立面,是敵人。這壹切使魯迅更加多疑、孤獨、絕望,對存在的意義和人生的價值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懷疑。這部作品是他對人生困境和出路的哲學式文學追問。
擴展數據工程的評估;
現代文學評論家的“悲憤交織的悲劇”——評《孤獨的人》魏:在《流浪》中,《孤獨的人》的確是壓力最大的壹部作品。
而在魯迅的小說中,魏形象和人物的塑造,是對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在革命道路上的個人主義,特別是他們的思想方法和鬥爭方式的最精辟的批判,具有他高度概括的思想性和藝術性。
魯迅(1881—1936)
周樹人,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他出生在壹個破敗的封建家庭。他從小勤奮好學。7歲開始讀書,12歲就讀於私塾“三潭印月”。後來由於壹次家庭變故,他遭受了世人的冷漠和輕視。
1902年去日本學醫。當他目睹中國人的愚昧和麻木不仁時,毅然決定放棄醫學投身文學,用文字喚醒國人的靈魂。回國後,他在北京和杭州的幾所大學任教。
1918年,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壹部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以“魯迅”為筆名首次出版,奠定了新文化運動的基石,開始了輝煌的創作生涯。五四前後,魯迅參加《新青年》雜誌工作,站在反帝反封建新文化運動的最前沿,先後創作了《吶喊》、《仿徨》、《野草》、《朝花夕拾》、《蓋華集》等作品。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孤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