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部電影裏,沒有表演,只有陳述;沒有戲劇,只有生活。壹切似乎都是自然而然發生的。在四季的輪換互動中,在日月天光的變化下,嗩吶聲穿透層層疊疊交融的歷史,繞梁三日,化為淺唱,漸失其聲。這個時代,翻天覆地,這年頭,我們找不到那些走街串巷的手藝人了。無力感充斥著每壹寸肌膚,每壹個細胞,但畢竟妳知道,明天才是那個永不回頭的人。
作為第四代導演吳的最後壹部作品,《百鳥朝鳳》還是以他最擅長的中國老壹輩的民間文化為題材。講述了嗩吶從曾經令人肅然起敬、不可或缺的地位衰落到現在的故事,展現了中國社會日新月異的變化,細膩地刻畫了兩代嗩吶匠人的師徒情懷。
與《老井》和《臉/關》相比,《百鳥朝鳳》無疑更加成熟和諧。少了戲劇沖突,多了克制的情緒,讓整部電影的基調變得冷冷無聲。八頻道的嗩吶沒有應有的熱鬧。從旁觀者的角度來看,更像是壹種“雖千人去”的堅決執念和孤獨。
幕布的盡頭,只有兩個人在墓碑前相視。如果亡靈還在,那就只剩下壹個舞臺了。
《百鳥朝鳳》以壹對師徒的成長為目標,表達了“傳承”的理念,緬懷那些已經被拋在腦後、遭人恥笑的“規矩”。當曾經坐在太師椅上的焦咽下鮮血敲鑼打鼓的時候,當曾經以嗩吶為生命驕傲的藍玉戲謔地搖著頭的時候,當焦家班的師兄弟紛紛收拾行囊,眼神卻失焦迷茫的時候,當尤面對大城市裏乞丐般的嗩吶工匠,感到失望和嘆息的時候,所有的堅持都在壹瞬間崩塌,威脅和措手不及。
多久以前的誓言還在耳邊,許下的諾言還歷歷在目,但嗩吶聲已戛然而止,定格在畫面上的是滾滾紅塵奔騰而過。心裏有太多的悲喜,像嗩吶曾經響起的悲喜,壹去不復返,留下幾聲終將消失的瑣碎嘆息。
物是人非,人非。
其實這種替代在社會進步的不可抗力下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壹種文化的衰落總是讓人感到不安。嗩吶的淘汰,根本上源於大眾的選擇,但是——
有太多的遺憾,傳統手藝變成了冷冰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失傳的絕技成為了歷史頁面上的記錄,其中蘊含著無盡的遺憾;
再也沒有年輕人願意繼承衣缽,在吳雙鎮承載嗩吶的最後壹脈;
此時此刻,《百鳥朝鳳》已成佳作,街頭巷尾再無回音。
就電影而言,總體來說並不完美,除了感情引發的欠考慮情緒。在“文化召喚”的帽子下,有即將結束的老套路和嘩眾取寵。導演吸引眼球和關註的欲望太過熱烈,甚至比之前劇中冷靜坦率的敘事更加急功近利。
實際上,事情不應該是這樣的。觀眾不是盲目的信息接受者。願意選擇這部電影踏入電影院的人,更多的是渴望壹些空白的思考空間,不需要誇張,不需要尖叫。陶澤如的眼神足以叩問匠人的現實生活環境。這裏有起有落,但前方的路是無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