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是我國傳統的語文教學方法之壹。至於朗讀的重要性,朱關於訓練和學習的規則中明確指出:“每次朗讀都要大聲朗讀,壹個字不漏,壹個字不漏,壹個字不倒,壹個字不強記,只要反復多次,就會自然朗朗上口,久久不忘”。
小學階段的學生處於思維發展階段,這個年齡段的學生記憶力最活躍。在小學古詩詞教學中,應要求學生加強閱讀和鑒賞,以記憶古詩詞。在教學中,學生可以在背誦古詩詞的同時註入自己的感受,在學習古詩詞的過程中加強理解,真正理解古詩詞文化。除此之外,還要重視學生對古詩詞的積累,背誦往往是學生積累古詩詞的最佳途徑。小學的古詩詞大多是七言絕句和五言絕句。頭聯、頸聯、尾聯怎麽讀,需要老師很好的指導。我們做的示範朗誦對學生理解詩歌很有幫助,重視朗誦是詩歌教學的基礎。古詩節奏嚴謹,朗朗上口,讀起來很流暢。熟讀不僅能達到理解,還能促進背誦。
二、多體教學創造意境
詩歌是藝術創作的結晶,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因此,需要教師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來豐富古詩詞的教學。比如我在教《小兒釣魚》這首詩的時候,如果學生只停留在對詩歌的理解上,顯然是不到位的,所以我引導學生與作者進行心靈對話,體驗這獨特有趣的七大奇觀。讓學生們感受到作者在平淡樸實的敘述中透露出的天真無邪、無限童趣和些許專註。前兩句敘述和描寫是從表象寫出來的,是真實的文字。後兩首詩重在表達。這首詩沒有華麗的色彩,沒有刻意的雕琢,就像壹朵美麗的芙蓉。我在教學中不失時機地展示作者的相關資料,讓學生了解這首詩的寫作背景,無疑會“火上澆油”,帶動學生的心跳節奏。這種清新悠閑的感覺,是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體會到的。
我在講授李白《望廬山瀑布》詩中“飛流直下三千尺”這句話時,先引導學生根據詩中的意思想象瀑布飛流直下的畫面,再引出“疑銀河落九天”的奇觀,從而更好地理解詩中的意境。
第三,走出教材小組學習
課程改革提出的新理念是“我們不應該教教科書,而應該教他們”,即要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科書,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各種教學策略。這無異於告訴我們,不要教詩,要和學生壹起開發生成開放的、動態的語文課程。尤其是小學高年級的學生,積累到壹定量後,完全可以跳出課本教詩。比如,在學校的小組閱讀研討課上,我為六年級做了壹次以復習形式進行的小組詩教學,引導學生對所學的古詩進行分類——事詩、送別詩、思鄉詩、愛國詩。然後融入比較研究,從相似中求異,引導學生在比較中發現各類故事的趣味。這種整合式的比較研究,省去了教學中的無效環節,對高年級學生來說是更深層次的探索,可以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