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對娛樂的重視被視為追求“美好生活”的體現。門德爾松的研究表明,現代美國超越所有階級的價值觀之壹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無憂無慮。不被需求和勞動所困的生活,其特點就是有足夠的金錢和時間。我們可以把大眾娛樂視為美好生活的組成部分,而不是勞動或其他困難的避風港。因為在困境中,人們往往尋求精神(如宗教)的支持,而不是娛樂。著名社會學家甘斯也持相同觀點。他對波士頓貧困社區的研究表明,大多數人並不認為使用大眾娛樂的目的是為了逃避,而是為了追求對生活的向往。不可否認,大眾娛樂和煙酒、暴力、性壹樣具有“隱居”的功能。盡管如此,社會學家凡勃倫提出的效仿理論也認為,經濟貧困階層的目標往往不僅僅是物質財富。他們都憧憬著有閑階層的悠閑生活,並以他們多姿多彩的生活為模仿對象。大眾傳媒把曾經屬於皇家貴族的娛樂放到了大眾舞臺上,娛樂從此被移植到了社會範疇。人們不再需要雇傭宮廷樂師,也不再擔心買不起歌劇票。電視播放所有的體育比賽、歌舞劇,現代科技使不同經濟階層的人能夠享受同樣的娛樂。這種社會秩序的主要貢獻是拉近了各行各業的生活方式。這種距離的縮短,使得以經濟為分界線的社會逐漸過渡到以地位為分界線的社會。
大眾娛樂的另壹個社會功能是群體分享更加頻繁和緊密,體現在觀看、討論和評論電視劇主角的經歷和命運、球類比賽的成敗、歌唱選手的表現等等。大眾娛樂無疑為社會關系的創造和維持提供了潤滑劑。大多數情況下,由於大眾娛樂與受眾的現實生活無關,娛樂話題使得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變得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