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中國文化的化身。蘇格拉底是西方哲學的起源。比較兩者的差異是觀察東西方文化差異的有效方法。雖是管中窺豹,也能略知壹二。
第壹,時代背景和地域差異。
在孔子之前,中國古代有夏商周約1500年的歷史。古希臘在中國春秋時期開始形成小城邦。
從地域上看,中國是大陸,相對封閉。中國古代的文明優於周邊文明,所以孔子的儒家思想“獨尊中國”,忽略了與其他文明的交流,比如後世的“華夷之辨”。
從地理上看,希臘是壹片開闊的海洋,古希臘文明比其周邊低(如埃及文明)。蘇格拉底的希臘哲學更兼容其他文明。比如他的學生柏拉圖去埃及學習。
孔子的儒家思想受到齊魯重農輕商傳統的影響。
希臘是當時地中海東部的貿易中心,以商業為主。
第二,每個人都不壹樣。
孔子繼承了中國的古代文明——李周。蘇格拉底是古希臘文明的反叛者。
春秋時期的法家可以算是改良派,道家是無為派,儒家是復古派。
蘇格拉底的反叛有三點:
1,把哲學的研究方向從以前的自然哲學(研究世界的起源)改為倫理哲學(研究什麽是正義和誠實)。
2.否認雅典的民主。
3.鼓吹壹神論與當時雅典盛行的多神教相矛盾。
孔子愛復古。結果,世界的後人也喜歡解釋前人的話。不註重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也不打算獲得恢復感。
作為老師,他們有不同的教學方法。
1,蘇格拉底愛下定義,孔子不愛下定義:
蘇格拉底將哲學定義為“哲學是對智慧的熱愛。”
“妳不能回答任何關於這個東西的問題,除非妳知道它是什麽。”
什麽是仁?孔子老人家沒這麽說。“仁人者親。”“上下相親是仁,克己是仁。”它解釋了很多,但沒有定義。
導致儒家體系完整但細節不嚴謹。西方哲學嚴謹,啟蒙科學。亞裏士多德曾說,“有兩件事歸功於蘇格拉底,即歸納和壹般定義。”
2.蘇格拉底以提問的方式講課,孔子以解惑的方式講課:
孔子經常用下結論的方式告訴弟子真相,卻不給學生推測的過程。
正如孔子所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得出了壹個結論,但沒有說他是如何總結的。
蘇格拉底以提問開始,引發學生不斷思考,最後以壹個雙方都認可的定義結束。
孔子是讓學生知道是什麽,蘇格拉底是讓學生“知道是什麽”。學生愛模仿老師,後來的儒家大師學習孔子的回眸,卻不學習了解孔子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