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創立的儒學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東亞的文化傳統和文明精神,在世界思想史和世界文明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很多學者認為,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在不訴諸武力的情況下,向海外傳播,向周邊國家輻射,形成了壹個龐大的儒家文化圈,覆蓋了全人類四分之壹以上的人口。孔子文化在16年底和17年初傳到歐洲,引起極大震動。中國的文官制度被歐洲人改造,變成了西方的文官制度。
孔子和儒家思想還啟發了歐洲啟蒙思想家,在啟蒙思想中發揮了積極作用:法國的霍爾巴赫主張用儒家道德取代基督教,狄德羅認為中華民族的歷史、藝術、知識、政治和哲學利益都高於壹切民族;
伏爾泰認為儒家思想是人類最好的、最理性的哲學,在最早的法國《人權與民權宣言》中寫下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萊布尼茨主張中國文化和歐洲文化的融合與交流。
沃爾夫主張用儒學來補充基督教,黑格爾《精神現象學》所用的精神辯證法與中國儒家經典《大學》的辯證法是壹致的。費爾巴哈吸收了孔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思想,強調合理的自我控制和對他人的愛,並試圖將這種道德傳播到家庭、群體、社會、民族和國家。
擴展數據
孔子構建了壹個完整的“德與德”的思想體系:他在個體層面上倡導“仁與禮”的德性與美德。德道思想體系以性善論(“壹陰壹陽謂之道,順之者亦善,成者亦人”)為基礎,以建立人極(“三極之道”)為目的,與人性、天道、地道會通,中庸適時成為壹套完整的方法論思想體系。
孔子的仁學體現的是人性精神,孔子的禮學體現的是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文主義是人類永恒的主題,適用於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政府,而秩序和制度社會是建立文明人類社會的基本要求。
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髓。
孔子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理論。他也是壹個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真誠大方。“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舍我其誰,鞠躬盡瘁”都是他的人生準則。
子曰:“十之五,吾立誌學;我三十歲了;四十而不惑;五十歲時,我知道我的命運;六十歲我聽話;我七十歲還聽話;我沒有越界。”這是孔子對自己人生各個階段的總結。
百度百科-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