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與老之比較。孔孟是儒家的集大成者和代表,老莊是道家的集大成者和代表。作為儒家的聖人,孔孟為後世樹立了壹個道德(倫理意義上的)大師的形象,具有完美的道德人格,以拯救世界、拯救人民為己任,充滿理想,諄諄教導他人,至死不渝。老子和莊子作為道家的至尊人物,為後世樹立了智慧大師(老子)和藝術大師(莊子)的形象。他們有高度的理解和思考能力,以寧靜淡泊為倫理,對世界漠不關心,向往自我滿足,遵從自然。
(2)人性論的比較。儒家的人性論包括孟子的性善論、茍子的性惡論、董仲舒的三性論、楊的善惡混生論、的性靈說、的好學善能說等。二者的相似之處在於,都強調後天的道德教育,認為沒有禮樂的修飾,人性不可能完美。
(3)生活理論的比較。儒家人生觀以道德人格的成就和救贖為價值取向。儒家的傑出人物是仁人誌士,道家的典型人物是隱士。
(4)思維方法的比較。儒家善實學,道家善虛學。
(5)治國之比較。儒家強調有所為,道家主張無為。
(6)理論傾向的比較。儒家思想的重點是社會生活。闡述了如何做人,如何處理人際關系,這也是做人的應有之義。所以生命哲學和倫理思想發達,哲學、倫理、政治處於三位壹體的狀態,理論決定了儒家的特質,所以儒家哲學可以稱為倫理哲學。
(7)氣質與風度的比較。儒道氣象不同,有助於整體綜合無形精神面貌的差異。大儒之氣象,似乎可以用四個字來表達:“剛正不阿”,更具體地說,就是品德高尚、善良親和、禮義廉恥、敬畏理性、冷靜中庸、和而不同、以權謀私。
儒道兩家有相互依存的交往基礎。儒道合壹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壹,思想觀點上的* * *同性。儒家和道家都認為人與自然是壹體的,人類來源於自然,依靠自然而生存。這兩者密切相關,人們應該愛護自然環境和資源,不要破壞人與自然的和諧。
儒道思想對中國古代文人的影響
儒家面對現實社會,試圖探索壹條改造客觀世界的道路,哪怕是個人修身養性,最終也是為了治國平天下。
現實社會中,人們經常用“消極”、“厭世”等詞匯來形容道家的人生哲學。其實這裏有壹些誤區。只要深入到道家博大精深的人生哲學中,就不會貿然使用“消極”、“厭世”等詞匯。
中國的學者深受儒道兩家的影響。儒家主張主動利用世界,道家主張被動回避世界。這兩種思想在歷代學者心中是矛盾的、交織的、掙紮的。所謂“富則利天下,貧則獨善其身”就是這樣壹種無奈的選擇。
以出世的姿態做人,以入世的姿態做事,安靜、淡然、快樂、自在;做事壹絲不茍,精益求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