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後的第壹個月,元宵米雕,又稱“雞蛋糕”,是安仁特有的食品工藝,有著神話般的傳說。相傳神農炎帝在安仁縣嘗百草。農事時期,有壹次,他路過壹個村民家喝水,看到那個農民正在把糯米和糯米粉做成湯圓,就擼起袖子,用手捏出壹只公雞,再捏出壹只母雞...他從帶來的草藥上取下“黃肥大珠”,用它撕下它的皮。從此,安仁農村就形成了吃“雞蛋糕”的習俗。目的是祈求新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牲畜興旺。
隨著時間的推移,吃“雞蛋糕”的傳統趨於藝術化、商業化、市場化。每年壹月,家家戶戶都會坐在壹起吃米粉,捏雞,其樂融融。許多民間專家用不同的形狀制作美麗可口的“雞蛋糕”,如“金雞在春節脫穎而出”用大屏幕板;雞、狗、豬、鴨等相輔相成的大黨,並在近幾年增加了米粉制作的汽車、小飛機等現代產品,在市場上挑選出售。深受居民特別是兒童的喜愛。他們買回來後,用鍋蒸或炸,然後用白糖和蜂蜜壹起吃,還有人用爐子烤,味道獨特!
非物質文化遺產
安仁縣位於湘南壹隅,唐代有鎮,後唐有田,北宋有縣。全境1478平方公裏,人口410000。與炎陵縣、茶陵縣、田園縣接壤。安仁縣歷史悠久,文化腐朽,民風淳樸,民族民間文化底蘊深厚,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影響力。在安仁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孕育了安仁人民。安仁風景名勝、文物古跡、人文景觀眾多,有著獨特的民族民俗、生產生活方式,有許多傳奇性的神話、傳說和故事。特別是顏地神農的足跡遍布安仁,“制鋁為工農業奠基,嘗百草開藥為先”是顏地神農的偉大功績。
這個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布廣泛,種類繁多。經過縣文化部門近兩年的全面調查,共有13大類67項。民族語言1,民間文學21,民間藝術6,民間音樂1,民間舞蹈6,戲曲6,生產貿易習俗2,消費習俗4,生活習俗2,季節3,民間信仰6,民間知識5,娛樂娛樂。2007年6月安仁古畫戲曲元宵王飄漂第二屆文化遺產日被郴州市人民政府列入第壹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安仁縣級第壹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保護名錄,各鄉(鎮)人民政府和相關傳承人正在開始申報。
非物質文化遺產規模大,範圍廣,影響深遠。尤其表現為“沖枝”。每年春分春會季,玉笙周邊100多個縣的數萬客商雲集縣城,輻射東南亞口岸、澳門、新疆、西藏等地區。文化活動精彩紛呈,包括歌舞表演、戲劇表演、腰鼓表演、龍獅表演、雜技、燈會、祭祀和耕田儀式等。,形成了中國獨具地方特色的獨特文化景觀。尤其是安仁的中藥材市場規模大,遠銷海內外。
安仁古畫戲劇目繁多,具有濃郁的地方音樂特色和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被稱為湖南古畫戲中的“瑰寶”。在湘南乃至廣東、廣西、雲南、江西等地區影響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