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戲,原名黃梅調、采茶戲,發源於湖北黃梅,發展於安徽安慶。
黃梅戲與京劇、越劇、評劇、豫劇並稱為“中國五大劇種”,也是安徽省主要的地方劇種。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蘇、香港和臺灣省也有專業或業余的黃梅戲表演團體,受到廣泛歡迎。
黃梅戲是由山歌、秧歌、茶歌、采茶燈、花鼓調,先農村後城市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壹種劇種。它吸收了漢劇、楚劇、高腔、采茶戲、京劇等諸多劇種的因素,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藝術特色。黃梅戲唱腔樸實流暢,擅長活潑抒情,表現力豐富;表演簡單細致,以真實生動著稱。壹曲《天仙配》讓黃梅戲紅遍大江南北,在海外也有很高的知名度。
2006年5月20日,黃梅戲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黃梅戲的唱腔屬於板式變奏,有花腔、花腔、主旋律三大腔系。花腔主奏小戲,曲調健康樸實,優美歡快,生活氣息和民歌氣息濃厚。五彩曲調歡快,已被廣泛運用於五彩戲曲中。黃梅戲傳統原劇中常用主旋律,分為平話、火攻、二行、三行。其中,平話是原著中最重要的唱段,曲調嚴肅莊重,優美大方。黃梅戲以抒情性強、韻味豐富、唱腔質樸清新、細膩動人、明快抒情、表現力豐富、通俗易懂而著稱,深受各地人民的喜愛。音樂伴奏方面,早期的黃梅戲是三個人同時演奏鼓、鈸、小鑼、大鑼等打擊樂器,同時參與助興,稱為“三打七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黃梅戲正式建立了以高虎為主要樂器的伴奏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