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孩子在宮苑裏玩耍,五爪青漆瓷缸裏種的粉蓮正在盛開。主題取兒童“子”與“蓮”花的諧音,成為“兒孫和睦”之意。白白胖胖活潑的戲娃,充滿了追求多子多孫的吉祥寓意。這類作品還包括《99陽春圖》,其中楊是“吉祥”的諧音,寓意吉祥。《跳棗圖》中,搶棗吃,意為“早生”。五瑞圖,以儺戲為題材,描寫了五個孩子戴著儺面具,扮演不同的神,拿著道具跳舞,壹派熱鬧喜慶的景象。儺戲是古代元宵節舉行的壹種巫術活動。“儺”是以驅鬼除疫、犒賞那吉神為目的的祭祀活動。它起源於湘西古貴州的土地上。《說文解字》對儺的定義是:“鬼”字,即鬼發出的尖叫聲。慈海在古代被解釋為在臘月驅趕疫鬼的儀式。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五月節、艾節、崇武節等。,是農歷五月初五,是夏季驅除瘟疫的日子。端午節在古人眼中是毒日,是邪日。這種思想在民間信仰中流傳下來,所以有各種求平安、解災的習俗。蘇卓的《端陽嬰戲軸》描繪了三個淘氣的孩子玩耍的場景。壹個淘氣的孩子壹手拿著兩個石榴,壹手拿著壹只拴著繩子的蛤蟆,正把蛤蟆放在他小朋友的頭上。小夥伴嚇得趕緊用手捂住頭,另壹個小朋友趕緊去拿蛤蟆救他的夥伴。畫面定格在這壹刻,孩子的俏皮可愛躍然紙上。蟾蜍是五毒之壹。孩子們用繩子綁住蟾蜍,意思是和蟾蜍玩耍,把它們趕走。另外,古代有石榴花開百子的說法。石榴果被譽為千屋同膜,千子如壹。自古以來就被視為吉祥之物,是多子多福長壽的象征。這幅畫把蛤蟆和石榴放在同壹個孩子手裏,有驅邪和祈福的雙重目的。此外,蘇漢臣的《午後兒戲》也是表現端午節辟邪的作品。在宋代現實生活作品和嬰戲圖象征性作品兩大類中,現實生活作品多以滿足貴族喜好、記錄生活場景為目的。胡以訓《中國古代人物畫中的婦孺形象譜系研究》指出,“這種創作是基於宮廷的習俗、禮制或貴族的實際需要,……單純為了貴族的喜歡或記錄其子女的生活場景作為生活的形象記錄”。象征性的嬰戲畫吸收了民間繪畫的許多因素,運用隱喻、托辭、象征等手段寄托了人們對和平、多子多福的信仰和希望,具有濃厚的浪漫色彩。兩種題材分別從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出發,使嬰戲畫面更加生動,具有較強的文化承載能力,構成了宋代特殊歷史情境下嬰戲畫的時代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