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文學思想與晚唐的文學思想有著密切的聯系。唐太宗堅決反對齊梁優美的文筆,要求其作品有利於政教,主張內容與藝術並重,以氣勢和情感代替情色,創造壹個新的世界,也就是所謂的繁華和風骨。隨著唐朝的衰落,文壇出現了淡泊境界,崇尚高情遠韻,追求形式技巧的潮流。到了晚唐,他又回到了優美的文風,追求詩的美。
北宋初期,晚唐的清麗文風無法根除。當時流行的白體、昆西體、晚唐體都受到晚唐詩歌的影響。內容以日常生活中的內心感受為主,風格很內斂。宋太祖、宋太宗和宋真宗都喜歡文學。宋太祖曾請花間派代表作家歐陽炯進宮演出。據《石林言輿》記載,宋太宗認為國內政局穩定,開始重視文學和娛樂。宋真宗時期,君臣傳唱的詩歌越來越頻繁。天禧二年,曾昭將大臣們寫的詩編成《梁明集》。可見合唱詩是很受歡迎的。
隨著政局的穩定和經濟的復蘇,文人的地位和文化涵養逐漸提高,詩風淡雅清遠,更傾向於用文字寫出深刻細膩的情感。學者的情感完整性越來越強,他們越來越熱衷於拯救世界,越來越批判現實。隨著古文的推廣,開始出現“以言為詩、以議為詩、以學為詩”的傾向,這種傾向繼承了中唐時期韓愈、柳宗元的基本思想,以言為目的,強調道德教化和政治變革的作用。這些道德教育思想來源於宋代復興的儒家思想,因此明道的言誌思想也常常體現在他的作品中。
宋代的著名作家和唐代的作家明顯不同。唐代的作家具有詩人的氣質,而宋代的作家既是政治家又是思想家。除了寫詩,他還寫經史著作,對書法、繪畫、音樂也比較精通。自宋初以來,出現了《文遠華英》、《太平廣記》等大規模的古籍整理,為宋代文學的繁榮做出了貢獻。蘇東坡等人認為詩要來源於學問,其中學問不僅來源於書本,還包括個人修養。實際上,宋代學術的主題是儒家的安身立命和佛道的教化。他們的作品不僅反映情感,也描述對事物的洞察。他們不註重形式和技巧,而是註重個人心靈和藝術個性。因此,他們可以以散文為詩,以詩為詞,以詞為文,打破傳統文學體裁的界限。
南宋隆興元年以後,愛國詩人以其豪放的文風和對人才的重視,給宋代文學帶來了復興時期。中興四大詩人,強調自我滿足,追求貼近自然,貼近生活。理學大行其道,肯定道德人格。文學界從強調文學作品的教育功能轉向強調文學作家的道德人格。要求作家要有聖賢的氣節。然而,隨著江湖詩派、永嘉四靈成為歷史,晚唐之風再度盛行,作家因喜好刻字而失去理想和誌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