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穎古鎮的滾龍藝術獨樹壹幟,構思獨特,造型完美,工藝精湛,民族文化底蘊濃厚。滾龍長36米,分為17段(又稱洞)。它由34人依次舞動,用9根拇指粗的竹簽連接龍骨,500根直徑約60厘米的竹簽等間距排列組成龍身。然後,把整塊絲綢布畫上斑點狀的鱗片,蓋在竹簽上。龍頭用粗竹制成,固定在龍架上,外面罩上特制的防火布,並塗上油漆。龍身油絞,光芒四射,遠看真龍。由於明軍長期駐紮在翟穎,所以對翟穎滾龍的高超表演技巧非常熟悉。明永樂、嘉靖、萬歷、清乾隆、嘉慶年間,多次被召進京演出。乾隆皇帝曾經送給他的筆親壹條“龍”作為獎勵。民國初年,翟穎曾組織過盛大的龍燈節。為炫耀風采,富商們帶頭捐款,租了三艘大船經洞庭去蘇杭買樂器和燈光材料。元宵節期間,向松桃、江口、銅仁、鳳凰、麻陽、吉首、花垣等地發放了數千份請柬,舞龍活動遍布霧靈山。
改革開放以來,為了打響翟穎滾龍的品牌,針織工藝在傳統的基礎上被提升到了壹個新的高度。藝術家們銳意創新,博采眾長,將傳統工藝與現代電子技術有機結合,把油換成低壓燈泡,給龍裝上彩燈;以壹個小馬達為動力,龍的嘴巴自動閉合,眼瞼閃爍,使其發出閃閃的藍光,更有活力和靈性,更生動和神奇。在表演動作上,摒棄了傳統的散漫無序的舞法,設計了幾十種新穎的滾舞動作,都賦予了它壹定的內涵。常見的滾舞招式有:龍出洞、渡河紮海、龍戲珠、龍滾、乾坤倒置、龍渡河、龍戲水、龍過山、龍打坐、龍搶寶、翼飛、龍飛。此外,龍身盤還可以做成許多字形和圖形,如“龍”、“春”、“中國”、奧運標誌“五環”、“蓮花”以及各種年號等。
從1996開始,翟穎滾龍多次走出山門,參加省、地、縣組織的各種大型慶典和節日活動。1999,貴州省文化藝術團邀請翟穎滾龍演出;2001,11,中央電視臺專程到翟穎拍攝滾龍藝術,並搬上2002年春節特別節目。65438+2月,貴州衛視《走遍公園與省份》欄目播出翟穎滾龍;2002年被中央電視臺第七套《鄉村世界》和廣州電視臺《走遍貴州》作為春節特別節目和旅遊節目搬上熒屏。2003年春節,央視壹套、七套多次報道翟穎滾龍,播放滾龍精彩畫面;2004年5月1日,貴州衛視對翟穎古鎮和翟穎滾龍進行了專題報道。2005年元宵節,中央壹套、二套、七套和貴州衛視對當年在翟穎古鎮舉行的“滾龍造春”進行了報道。2006年,貴州衛視《多彩貴州》欄目兩次以專題講座的形式介紹翟穎滾龍。